YouTube涨播放量平台 --油管买粉丝平台
话说,随着网购服务还有社交媒体的发达,很多人在网购的时候,或者是关注某个人的时候都会看一下所谓的数据。这些数据不外乎就是关注人数,购买人数,点赞数和评论等等。
尤其是现在很多一开始籍籍无名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软件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点赞等,成为一名所谓的网络红人,收获知名度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收入。
但是很多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表面上看到的一样,在其背后,或许会有你想象不到的事情。最近在日本一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节目,深入探秘隐藏在网络世界背后,不为人知,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买卖赞与关注业务。
节目组首先从这条产业链最基层,也就是实际进行点赞,关注分享,也被称为点赞员的群体开始进行采访。
这个群体会从所谓的中介,即卖赞卖关注的业者处分配到任务,按照要求进入到客户所需要的个人主页,或者是个人社交媒体账号页面进行点赞分享等。
这个群体并不会与客户进行互动,只会按照中介的任务进行操作。当然,客户想要的不会是一两个赞或者是关注,而是成百上千,但一个账号关注成为粉丝也只会增加数量为1的微不足道的数字。
账号越多意味着可以承接的任务也就越多,收入也就越高,这也就衍生了一种操作方式:多重账号复制。在镜头前的这位宝妈打开手机让工作人员查看,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是自己拥有的不同账号,足足有200个以上。
镜头前的宝妈刚好接到中介的信息,要求其写5段称赞客户的评论,诸如很帅气,看着很潮等,宝妈就分别打开5个账号,按照指示操作。这种写文字评论的任务则会得到更高的报酬。
这个群体占大部分的都是家庭主妇或者是学生,利用空闲的时间或者是孩子睡觉之后的时间就可以操作。同时因为不需要什么技术性的知识,因此也逐渐成为很多人赚钱的一个途径。
我都是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工作,能够赚那么多真的很感动。之所以这位宝妈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她现在只凭这项工作,收入就高达8万日元。
而这样的做法,宝妈认为这是双赢。因为需求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数据,而自己则得到了收入,至于需求者利用这些伪装过的数据做什么,也不到自己去管,毕竟每个买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不论是只为看上去好看,还是想红火,想赚钱。
同时为了规避应用程序开发商对垃圾账号的识别技术手段,每一个账号都经过精心的经营。有简介,有日常的生活照片,动态等。
而且每个账号的关注,发文数等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里,就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也就是说,单单这一个宝妈一个人就延伸了多达200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紧接着,节目组安排的记者往上游跟踪,找到了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的中介,也就是向客户收钱,然后分配任务给点赞员的角色。
家喻户晓的名人,家喻户晓的企业等,这些都是需求这项服务的一方。很多企业动辄上千万日元投放到这项点赞业务,也让记者傻了眼。
不过当了解到点赞员的收入后,这样的金额也就见怪不怪了。因为从这位中介人的工作表里,一个月最高收入的是一位学生,40万日元。而其他的在几百到十多万日元之间浮动。
而且中介坦言,自己承接的服务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越来越多的人需求这种项目。
顺藤摸瓜,节目组的记者在中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位经营酒吧的男性老板。老板也直言,自己店铺的主页被点赞数越多,就会让人越觉得这是受欢迎的店。
而在此前,他花了1万日元买了1万个赞,觉得这样的服务非常好。才1万日元就可以伪装成有影响力的账号了,非常划算。
同时这位老板认为,买赞其实就相当于广告费,要打广告花费的成本更大,效果也更小,但在如今几乎每个人都通过网络了解外界的趋势下,买赞成本更低,产生的效果也更好。
买赞的人,除了名人和企业等,也有很多是希望做网络红人的普通人。一位很想当网红的女生坦言经营自己的账号,同时买赞是为了营造自己很受欢迎的错觉,然后就可以通过所谓的带货,接广告等赚钱。
她购买了10万个粉丝,但因为发文的时候真实的点赞数量肯定很少,担心会被大家认为这是自己买了粉丝,因此购买了粉丝后,每一次发文都要购买点赞数,形成合理的比例。
于是乎,买粉丝,买点赞,这位想当网红的女性,就这样走不出这个买买买的循环了。
节目组同时了解到,这种买赞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各种视频网站,网购平台等。
也就是说,除了社交软件的购买点赞,粉丝,视频网站账号可以购买点播数,粉丝,评论等,而网购平台也一样,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打造好评。
更甚者,这之间已经成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出现了专门针对这项服务的工作室。密密麻麻百多台手机同时操作,可想而知在网络世界上,一天会产出多少个美化后的数据。
在节目上,节目组邀请了从事IT行业的记者高桥小姐发表对这种买赞业务的看法。高桥小姐认为,实际上,目前日本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这类事情,因此也就没有相关的手段消除这种做法。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整个社会所有人的不利做法。一方面消费者更难发现好的东西,更容易购买到差的服务和商品,另一方面,真正好的商家会被不好的商家打压,以至于也只能通过同样的方式提高知名度,变相让这种做法趋于合理性。
同时,高桥小姐表示这种做法最终也只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不论商家或是个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利益而美化数据,其后承接广告或者是代言产品,售卖产品等,成本最后也就转嫁给消费者了。
因此与其说是双赢的做法,倒不如说更容易出现全失败的局面。
点赞数,粉丝,还有评论数等等会引导使用者的思维,这似乎是买赞服务出现的导火索,也是目前在众多网络平台上非常普遍的一种趋势。
而当这种产业链更完善,覆盖范围更广的时候,或许,网络上的很多数字,都不再可信,也不敢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