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非遗活动需有针对性:年轻人喜欢“玩中学”,中年人倾向“看中学”
原标题:设计非遗活动需有针对性:年轻人喜欢玩中学,中年人倾向看中学
扫码阅读 完整报告
近日,广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项。其中包括越秀山故事、粤语相声、广府传统婚礼习俗、烧卖、肠粉、盆菜、白切鸡、云吞面、竹升面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大家关注非遗吗?了解过哪些非遗项目?参与过哪些非遗活动?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7月下旬发起问卷调查,随后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知晓度与参与度调查报告(2022)》。
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了解过非遗,其中听过,非常了解和听过,比较了解分别占18.27%、23.65%;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类网站是受访者了解非遗的主要渠道;三成受访者担心非遗面临危机、传承断层,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保护与传承非遗;受访者表示偶尔参加非遗活动的较多,占比超四成,而互动性强、内容丰富、体验佳的非遗活动更具吸引力,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参加非遗活动可以提升自身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谈及非遗的未来,传承人老龄化、缺乏新一代传承人的问题不容忽视,受访者最希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同时鼓励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知晓度
近两成受访者称非常了解非遗 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是主要渠道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本次调查中,有76.5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过非遗,其中表示听过,略有了解的比例最高,占34.62%,表示听过,比较了解和听过,但不太了解的比例分别占23.65%、22.50%,仅18.27%表示听过,非常了解。年轻受访者对非遗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表示听过,非常了解的受访者中,80后为47.69%,而90后、00后该比例仅分别为30.95%、27.13%。
调查显示,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类网站是主要了解渠道,分别占32.28%、31.76%。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利用其短平快的优势,向公众推广非遗知识、非遗项目。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非遗戏剧类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累计获赞22亿次。其中,黄梅戏相关视频累计获赞2.38亿,远超其他剧种位列榜首。可以看出,传统戏剧与新媒体平台相融合,能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参与度
北上广深受访者参与度更高 年轻人更喜欢体验式玩中学
保护传承非遗还离不开公众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本次调查中,有54.81%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非遗活动,其中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占11.54%、43.27%。
交互分析发现,现居住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参加非遗活动的频率更高,表示经常参加的受访者中,来自北上广深的占40.86%,来自其他省会/直辖市的占33.90%。
调查还发现,不同出生年代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不同的非遗活动。80后、90后、00后受访者更喜欢内容丰富、体验佳的非遗活动;70后、60后及以上的受访者更看重非遗知识浅学易懂,选择非遗展览的比例高达86.96%。这意味着,面对不同年龄人群,非遗活动设计需更有针对性。年轻人可能更喜欢体验式参与,玩中学非遗;而中年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看中学非遗,展览式、阅读式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A
保护传承
三成受访者担心传承断层 超八成认为有必要保护传承非遗
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47.12%的受访者认为经历过低谷,正在积极振兴,占比最高。还有31.73%的受访者持比较担忧的态度,认为面临危机,传承断层,位列第二。
对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有一位00后不遗余力。2019年,在读大二的刘东芳制作了一期满族刺绣推广视频,在B站、微博获得了60多万的播放量。当时为了完成一个采访作业,认识了兴城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老师,视频是对她进行有关满族刺绣非遗技艺的访谈。没想到引发大量关注,不少网友愿意购买相关刺绣工艺品,帮助董老师增加了五六万元收入。他说,通过这次尝试与合作,将非遗与新媒体融合,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更激发了他对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感。我从大三开始创业,成立公司做非遗推广服务。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保护非遗做点事,让非遗文化、非遗技艺被更多人看见、理解、认同。
2019年至今,刘东芳走访了全国100多位非遗传承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11月到苏州谢杏生博物馆拜访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莉蓉。陈老师师从工艺美术大师、戏装大师谢杏生,她跟随师父服务过梅兰芳先生。但传承问题是最大困扰,她教过50多位学生,可惜没有一个能成为传承人。做戏服没钱赚,就没人坚持学。
非遗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本次调查中,有82.65%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保护与传承非遗,其中非常必要和比较必要分别占60.20%、22.45%。
B
发展困境
新老传承问题突出 公众了解少、参与少
广州木雕传承人何子鑫,师承广州木雕厂老艺人李佑传、广州木雕传承人唐锦全。今年33岁的他,从事木雕工作已超过十个年头。从自己拜师学艺,到如今带徒弟,他道出一个字:难!。雕刻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让不少人失去了耐性;而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工作状态,更容易让人望而止步。2011年正式拜师李佑传,后来得到唐锦全师傅指点,2019年拜他为师。三年学徒生涯没有收入。每天要比师傅早到、晚走,一坐下就是十几个小时对着木头打磨钻研,要沉得住气。
回想起来,他入行木雕全凭热爱,小时候看见木头,我会觉得它在动!充满生命力。而坚持做广州木雕,他认为更多是一份责任。我两位师傅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很少有新作品。视力、手部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对作品的清晰度、线条流畅度影响非常大。李师傅当年精细的清刀工艺,我现在都做不到。他叹息地说,35-55岁是木雕师傅的黄金20年,但年轻的广州木雕传承人屈指可数。
本次调查结果也折射出同样的困境,传承人老龄化是最主要的问题,占65.38%;紧随其后的是缺乏新一代传承人,占57.69%。还有不少受访者反映非遗不够贴近现实生活,选择公众参与场景少公众日常生活中难接触到公众认知度低的比例依次是57.69%、53.85%、48.08%。
何子鑫表示,广州木雕装饰性很强但并非生活必需品,大家对其了解甚少。很多人误以为雕刻与雕塑一样,错了可以重来。但雕刻实际是‘减法艺术’,每一刀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公众对广州木雕缺乏了解,让传承难上加难。
C
公众建议
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 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哪些措施能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调查显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呼声最高,占40.38%;其次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占39.42%。
近年来,东莞实现了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从2014年起,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8年来,已有20多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累计开展普及性公益场次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
除了进校园,广州讲古佬彭嘉志带着一批00后、10后讲古仔,参加各种曲艺比赛、讲演活动。新老传承之余,更将非遗文化带到公众日常生活当中。2004年,彭嘉志主动拜师颜志图先生,坚持粤语讲古将近20年。如今,他也为人师表。我对徒弟、学生的要求,就是趁年轻多记背多积累,一两个小时脱稿演讲是基本要求。粤语说书是一门舞台艺术,实战非常重要。我的徒弟和学生都有一种斗心,彼此不服就上台分高下。他笑着说道,希望他们快点长大,用自己的作品,令身边更多同龄人认识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广府曲艺。而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提供更多的比拼机会、讲演机会给这班讲古仔锻炼。此外,他目前还在筹备建设一间粤语说书会馆,以建筑载体向公众展示粤语讲古非遗文化。
调查说明: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7月25日至8月3日开展本项调查,一方面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推广问卷,另一方面进行电话及线下采访。本次调查共回收88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2.83%,女性受访者占47.17%。从年龄段来看,00后比例最高,占25.85%,其次是90后,占22.79%,95后和80后分别占20.52%和17.35%,70后、60后及以上占10.3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者占50.45%,其次是大专学历者,占25.40%,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5.65%。从个人身份来看,企业员工占26.98%,自由职业者占20.86%,学生占19.50%,个体户占14.29%,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10.43%,宝妈宝爸占5.67%。从居住地来看,北上广深占21.09%,其他省会/直辖市占20.07%,普通地级市占30.84%,县级市占16.67%,小城镇及农村占11.34%。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实习生 林函霓 韦力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