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公告:
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曹景年丨《八卦余生》作者考

首页 Twitter   作者:coolfensi  2022年12月25日  热度:57  评论:0     
时间:2022-12-25 22:06   热度:57° 

原标题:曹景年丨《八卦余生》作者考

注:本文刊载于《中华易学》第八卷(文物出版社,2021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正式刊本为准。感谢曹景年老师授权发布!

《八卦余生》作者考

曹景年

摘 要:今本《八卦余生》有署名邓梦文和贺仲轼两种版本,两本正文内容完全一致,邓梦文为明初人,贺仲轼为明末人。前人认为贺本为真,邓本为邓氏后人剽窃贺本冒充其先人之书。经考察,邓氏本卷首所载序言及邓氏传记的相关史实细节均无大误。贺氏本的自序系通过剜改邓氏原序中的关键信息而成。《八卦余生》内容多引宋元人著作,符合明初学术氛围。故《八卦余生》的真正作者当为邓梦文,而非贺仲轼。

关键词:《周易》 《八卦余生》 孙奇逢 《四库提要》

《八卦余生》是一部随笔性质的易学著作,为《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所著录,内容多掊击前人之说,颇多新奇发明之处。然研究此书首当其冲的困难是其作者之公案。《中国古籍总目》经部易类著录《八卦余生》两种版本,先是在明初部分著录八卦余生十八卷,明邓梦文撰,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中科院、山东[1] (以下简称邓氏本);其后又在明末部分著录八卦余生(贺景瞻先生八卦余生)十八卷,明贺仲轼撰,清初抄本,焦作(缺卷四至七)[2] (以下简称贺氏本)。《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的是署名邓梦文的本子。这两种版本的书名、卷数均同,实即一书,而时代与作者则迥异。早在民国时期,《获嘉县志》的修撰者就已发现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之本与署名贺仲轼之本的异同,并提出疑问:今仲轼之书,其名与卷数无不相合,不审是仲轼手抄古人成书,后世误以为其自作耶,抑或自作之书与前人之书命名适然相合耶?而特取此无谓之名,又卷数多少无少差异,则实有所不解。[3] 但限于当时条件,县志修撰者并没有将二书拿来做比对研究以解决这一疑问。此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乡平原大学刘乾先生作《八卦余生的作者是谁?》一文,才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他认为署名贺仲轼的《八卦余生》一书在贺氏身后流传有序,故认为贺氏才是此书真正的作者,之所以出现署名邓梦文的版本,是邓梦文的子孙窃取了贺仲轼的书,来光耀自己的先人。刘先生作此结论,或许是出于身处贺氏故里,对贺氏本比较了解,又出于表彰乡贤的用心,但他也未亲见邓氏本,所以其结论更多的是猜测,他在文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至于邓梦文这人及其家世,他家是如何得到《八卦余生》的,还望高明进一步考证。[4] 可见刘先生也没有完全解决《八卦余生》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问题。刘先生之后,再未见有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者。今不揣谫陋,拟在前贤基础上,利用当前文献数据更易查阅的便利条件,同时参照邓氏本、贺氏本、《四库全书总目》及相关材料,对《八卦余生》作者公案作进一步探讨。

一、邓氏本、贺氏本各自源流考述

为解开《八卦余生》作者之谜,首先需要梳理两种版本的各自流传情况。邓氏本最早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卷七经部易类存目:八卦余生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其提要略云:

明邓梦文撰,梦文字志文,安成人,是书前有永乐甲辰自序,称着是书时,梦神授以八卦余生之名,觉而不识其所谓,但既有所受之,则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说甚怪。其书卷首列总论五条,一曰偶感……二曰记臆……三曰论应……四曰论五位……五曰论变……[5]

以《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依据,此后的《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续通志》以及《吉安府志》、《安福县志》等相继著录。此书今存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中科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均有藏,前者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册以及《续修四库全书》第5册[6]。此书扉页有乾隆四十二年新镌、安成邓潜溪手着、文会堂藏板字样,卷首有两序一传,即天顺元年(1457)刘钺撰《八卦余生叙》(以下简称《刘序》)、路璧撰《邓潜溪先生本传》(以下简称《路传》,据其内文,知亦撰于天顺元年)、永乐十一年(1413)邓梦文撰《自叙》(以下简称邓氏《自序》)。此下是总论五条。正文卷一下题有安成邓梦文潜溪手着,裔孙擎天、珠耀、景福、家训、家谟、珠光、可行、元灯、桂芳重梓。据《刘序》,知此书在作者生前未刊,直到天顺元年始由其曾孙邓察请刘钺作序刊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邓氏裔孙擎天等重新镌板刊行,即今所见之本。另,山东省图书馆藏本于扉页后另有邓潜溪先生遗像一幅,又有像赞一首,署永丰后学曾棨拜题。

将《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与今本对照,发现其所谓神授书名、五条总论以及相关正文的内容,均与今本一致。但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提要》仅提到邓氏《自序》,而未提及《刘序》及《路传》,或四库馆臣所见本无此二篇。二是《提要》称《自序》时间为永乐甲辰,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与今本所署之永乐十一年癸巳不同。而据《路传》,邓氏生于1349年,《自序》又称书成时为逾六之年,若其记载可信,永乐甲辰邓氏76岁,若为永乐十一年癸巳(1413)则为65岁,可见署永乐十一年者可信度更高,永乐甲辰或系四库馆臣抄录时致误[7]。

另据卷首两序一传可知邓梦文生平概况,生卒年为1349-1425,字志文,号潜溪,江西安福人,元末至正壬辰(1352)因战乱随父迁至湖南醴陵,洪武十三年(1370)始还安福,晚年不求仕进,在家乡设文会堂聚名流谈论学问,李时勉、刘球等皆曾预其中。建文元年(1399)其父卒,永乐时多次被举荐而不出。永乐十一年完成《八卦余生》一书,洪熙元年(1425)卒,年七十七。

再看贺仲轼其人其书。据孙奇逢(1584-1675)所撰《贺公景瞻传》[8]等资料,贺仲轼(1580-1644),字景瞻,河南获嘉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八年(1610)进士,先后任醴泉、青浦知县,刑部官员、镇江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等职,与华亭陈继儒有交往,后辞官归家。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军攻陷获嘉,同妻妾殉国死。

署名贺仲轼的《八卦余生》,最早见录于孙奇逢《贺公景瞻传》,称先生所著有《柏园初草》、《冬官纪事》、《春秋归义》、《八卦余生》等集,共八十四卷[9]。此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获嘉县志》卷十四艺文著录《八卦余生》十八卷贺仲轼撰[10] 。据河南新乡市图书馆藏《八卦余生》清抄本[11],同治十二年(1873)获嘉知县临潼杨彦修从贺氏后人手中得《八卦余生》抄本,并为作序。民国修《获嘉县志》亦著录此书,并对其作者问题产生疑问。贺氏本今存传本较多,除《中国古籍总目》著录的焦作市图书馆藏残本外,检索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网站,尚有两本藏新乡市图书馆(一本全,一本存卷二至十八),一本藏湖南省图书馆(存卷三至卷十八)。又据获嘉县档案馆网站信息,此馆目前亦藏有一抄本。笔者所见本为新乡市图书馆藏清抄本,卷首有《自序》一篇,末署崇祯十有五年岁在壬午闰十有一月既望获嘉痴居士贺仲轼书,又有同治十二年杨彦修序一篇,此下是总论五条及正文,正文卷一下题获嘉痴居士贺仲轼养敬父着。获嘉县档案馆藏本,其网站介绍云:《八卦余生》两函十二册十八卷,是贺氏家藏传抄本。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一月版本。经咨询该馆工作人员,该书自序及正文内容与新乡图书馆藏本基本一致,自序后另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贺氏十八世孙贺光熙之序。

初步对照邓、贺两书,发现总论五条及正文内容一致,偶有字句异同,无大影响。而卷首《自序》除人名、时间、事件等关键信息外,也几乎完全相同。这就排除了民国《获嘉县志》编撰者所推测的两种可能,即不可能是贺氏手抄前人之书而后人误以为其自作,因为贺书明确题名贺仲轼为作者;也不可能是贺氏自作之书只是其书名与前人偶然相同,因为二书内容完全一致。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即其中必有一本为伪本。

二、邓氏本两序一传所载史实考察

刘乾先生认为是邓氏本剽窃贺氏本,若果真如此,那么邓氏本应是伪书,详言其来历的卷首两序一传也必是后人冒作。两序一传的署名时间均系明代前期,若为清初邓氏后人伪造,则其在时、地、人等具体史实方面极可能出现纰漏。因此,通过核查其中涉及的具体史实是否有误,便可验其真伪。当然,对于不同的史实也要进行辨析,有些史实方面的纰漏,尤其是从作者自身立场考虑不可能犯的错误,可以直接据以判定文章的真伪,如年号日月错误等,而有些并非作者亲历的史实,其叙述即使偶有失误,也不能据此断定为伪,正如今人叙述历史也会犯史实错误一样。简而言之,判定标准是,作者亲历之事不应有误,作者传闻之事允许若干错误出现。以下本此原则对两序一传所涉及的史实一一进行考察。

首先是《刘序》。《刘序》末署大明天顺元年岁在丁丑十月上澣之吉茨溪刘钺拜撰。天顺元年为公元1457年,干支丁丑。刘钺实有其人,为刘球之子。据《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刘球本传[12],彭韶撰《忠愍刘公球传》[13],李时勉《送刘万二进士序》[14]、《礼部志稿》卷四十二[15]、康熙《安福县志》卷三《刘球传》[16]等资料,刘球(1392-1443),字求乐,号两溪,江西安福县北乡茨溪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后返乡家居读书十年,从学者甚众。宣德八年(1433)出为礼部主事,正统八年(1443)因触怒宦官王振下狱死,后昭雪赐谥忠愍,二子钺、釪,皆中进士,今有《两溪文集》存世。据此,茨溪属安福县北乡,当为刘钺家附近之小地名,其署名前加茨溪非常精确。又《刘序》开首云:邓氏我渭阳戚好也,志文公备干初潜德,允推诸舅。意谓刘氏与邓氏有婚姻之好,按辈分邓梦文属于刘钺的诸舅。考刘球《两溪文集》卷十二《瓜畬邓氏族谱序》云:球壻于邓氏,其族人时节享祀之会间得与焉。[17]可知刘钺之父刘球为邓氏之婿,刘钺为邓氏之甥,则邓梦文作为邓氏族人,刘钺称之为诸舅合情合理。《刘序》又云先君子忠愍旧与是会,而刘球谥号正是忠愍。《刘序》上述几点史实与其他材料的印证说明其不太可能是伪作。

不过,《刘序》也存在与其它数据相抵牾之处。据《刘序》记载,其父刘球与邓梦文关系甚厚,曾参与其组织的文会堂,与当时名士讲求心性之学,并叙《八卦余生》一书的来历云:

晚年手订《八卦余生》,先君子已备员玉署,未之觏也。公邮寄此帙,意存商榷,不幸暗风吹雨,石尤杨铃,未及序行于世而忠魂郁郁,倏归泉壤,良足悲矣。余生恨晚,比登文会堂,则志文公亦均收謦欬,笔精墨妙,手泽犹鲜,徘徊良久,慨然想见文会中学术,独《八卦余生》一帙未睹传本,嗣君若桂急起而询之,余具道其所以然,两人都不禁泣下沾襟,少间余乃曰:是帙所得之诵服,匪伊朝夕矣,王充论衡忍为中郎枕中之秘哉!言旋后专伻赍完,若桂翁宝若球图。他日孝廉孙察复携来京,邀余稍事参酌,并弁言系之。

刘钺称邓氏书成时,刘球已入京为官,故不得见,邓氏乃邮寄一编,但刘球没来得及刊行就去世了。后来刘钺重访文会堂,见堂中摆满邓氏著作而独缺《八卦余生》一书,刘钺便将家藏之本归还邓氏长子若桂。据邓氏《自序》及《路传》,《八卦余生》成于永乐十一年,洪熙元年邓氏去世。而刘球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之后返乡读书十余年,宣德中始出来做官,而刘钺却称邓氏书成时其父已备员玉署,故邓氏只能邮寄给他,这在时间上是矛盾的。然以此断定此序为伪,亦稍嫌武断,刘球小邓氏四十余岁,刘钺则更小,应未及见邓氏,亦未亲见邓、刘交往之事,其中情形或系推测之辞。然刘钺称家里一直藏有一本《八卦余生》应属实,这或许可以推定为邓氏晚年将《八卦余生》一书交给刘球,希望他提意见,而刘球一直珍藏着,并传给了他的儿子刘钺,所以刘钺说诵服匪伊朝夕矣。

其次看《路传》。《路传》末署同邑西关后学路璧撰,据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三,路璧,江西安福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18]。乾隆《安福县志》卷十小传称其为西乡八都人[19],西关或即西乡,这也是小地名之精确处。又《路传》叙邓氏先世云:唐中和间有蕴玉先生名璠者,由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刺史事,兴学化民,有古循吏风,具载袁州郡志。家于宜春之白芒,传七世曰梅魁,徙居安成瓜畬,遂为安福人……荣初者,先生之父也。按,此段可注意者有三,其一,所述邓氏先祖邓璠事,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载邓璠事完全吻合[20]。其二,所述邓氏先祖梅魁事,考刘球《两溪文集》卷十二《瓜畬邓氏族谱序》有安成多大族而瓜畬之邓最盛,盖自梅魁翁开业垂荫以来云云[21],则梅魁事亦属实。其三,刘球《瓜畬邓氏族谱序》又云:后十余年,其宗弟晋初甫年七十有三矣。[22]此名晋初者,与《路传》所称邓梦文之父荣初显为同一行辈,可见荣初之名不诬。

《路传》又云:两溪刘先生亦曰去伪存诚,不偏不倚,潜溪独得其真。两溪刘先生,即刘球,刘球文集即称两溪文集。《路传》又云:文毅李先生尝称之曰:讲论心性,颉颃程朱。按文毅李先生即明初大臣李时勉,据《明史》卷一百六十三本传[23],李时勉(1374-1450),名懋,字时勉,以字行,江西安福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耿直著称,卒谥文毅,成化五年(1469)改谥忠文,后世提到其谥号也都称忠文,如其文集即称谥忠文古廉文集,但《路传》仍称文毅,系因《路传》作于天顺年间,当时尚未改谥忠文之故。

《路传》又云:子二,长若桂,以易经补弟子员;次若桐,蚤卒。孙三,曾孙十,俱习儒业。其曾孙名察者已于景泰丙子科与兄荣同登贤书。兹因公交车北上,嘱余以传。又云:即以邓氏而论,数年之间,如定斋素庵叔侄同登辛未黄甲。长聪光仁昆弟并举丙子乡榜。文章经术甲于郡邑,俱从大易噪名。溯其源流,皆先生衣被之远也。这里提到邓梦文曾孙邓察、邓荣中景泰丙子(七年,1456)举人。查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三选举五景泰丙子乡试榜,其中正有邓察、邓荣名字,二人前后并列,注皆云安福县人,一为常德通判,一为知县[24],知《路传》所言不误。《路传》又提到邓梦文旁族后裔定斋、素庵二人同中景泰辛未(二年,1451)进士,且是叔侄关系。查《明代经学与学术编年》所载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其中确有二位姓邓的进士,其一为邓明,安福县人,治易经,年四十,曾祖仁芳,祖伯彦,父祥端[25]。另一为邓秀,安福县人,治易经,年三十四,曾祖伯彦,祖肇端,且明确提到叔明,同科进士[26]。可见《路传》所谓定斋、素庵皆实有其人,即邓明、邓秀叔侄,二人系邓梦文近族,而且都治《易经》,这也与《路传》所谓俱从大易噪名,溯其源流,皆先生衣被之远也完全一致,这也可见邓梦文治《易》对家族的科举取向产生深远影响。《路传》又云:元至正壬辰红巾之变,荣初公挈家避兵于湖广醴陵项村。至正壬辰即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起义爆发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安徽颍州,红进军最初多活动于今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此处记载邓梦文父亲邓荣初于至正十二年为避红巾之乱携全家避兵于湖南醴陵,当时红巾起义是否已经波及远在江西的安福县?据《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乙酉,徐寿辉伪将陈普文陷吉安路,乡民罗明远起义兵复之[27]。安福属吉安,可见当时战乱确已波及吉安、安福一带,故邓荣初携全家逃离避难。

综上可见,《路传》所涉大量史实都无差误,可确证其非伪作。不过也有一处略有不合。《路传》云:当时诏举贤良,太史吴孟勤,参正鲍时诸公屡举先生,而先生力辞。按,吴孟勤,即吴勤(1330-1405),字孟勤,江西永新人,逢元末大乱,进言不能用。洪武初征天下儒者,试经学第一,授武昌教授,讲明经传,奖掖后进,门徒多有至大官者,后因故免官归。洪武二十一年为楚王诸子师。建文四年被召入史馆修太祖实录,永乐三年卒。生平详胡广撰《行状》[28]、杨士奇撰《墓碑铭》[29]。吴孟勤曾入史馆预修《太祖实录》,故可称太史。又《墓碑铭》云:凡于亲故及名贤之后汲汲奖借。吴氏好奖掖后进,其故乡永新与邓氏所居之安福又距离甚近,吴氏闻邓梦文之名而引荐于朝,也属情理中事。所不合者为鲍时之事。关于鲍时,据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二选举,江西安福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官参议[30]。鲍时曾任参议,即布政司参议,而非参政(参正),且其于永乐二十二年方中进士,而邓氏则于次年洪熙元年去世,作为一个新晋进士,无声无望,似不应有举荐邓氏之事。路氏未亲见其事,故把鲍时的官职由参议误为参正,而所谓鲍时举荐邓梦文一事或系传闻,或其听闻鲍时曾称赏邓氏故认为其曾举荐邓氏,《路传》此书与史实的小有不合,似不足以定其为伪。

最后考察邓氏《自序》。邓氏《自序》涉及到二则史实,一云:去岁之秋,李懋老忽询余曰。李懋即李时勉,与邓梦文同乡,小邓氏二十余岁,时李懋年近四十,邓称其为老,可以理解为一种友人之间的戏谑称呼。又一云:自红巾之变而四方不靖,余地朝夕纷扰。与上引《元史》所载相关史实合。

通过以上考察可见,两序一传中涉及到的人物、地名、年代、事件等大部分都能与今存的其它数据互为印证,这些信息大多非常琐碎,若非亲闻亲见,实不可能伪造。仅其中关于刘球做官年代、鲍时官职及举荐邓氏几处与史实略有抵牾,可以理解为文章作者信息掌握不全面所致。因此,由以上论证可以基本断定两序一传为真品而非伪作。

三、两书《自序》之异同

邓氏本与贺氏本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两书《自序》内容几乎上完全一致,但在涉及人名、地名、事件等具有年代标志之处皆不相同。首先是落款完全不同,邓序末署:永乐十一年癸巳初冬之望潜溪居士邓梦文自记。贺序末署:崇祯十有五年岁在壬午闰十有一月既望获嘉痴居士贺仲轼书。两篇自序必有一伪,兹将二者的显要不同处作一对比,以分辨真伪。

邓序:记余总角时闻先君子言易,私心慕之,迨受书加我数年,学无大过,则窃疑易之言不专为卜筮也。奈时与愿违,自红巾之变而四方不靖,余地朝夕纷扰,先君子虽有传本,俱已泯灭,以故荏苒一生,无所师授,竟不知易所言何事。去岁之秋,李懋老忽询余曰:学易乎?余曰:未也。懋兄言易之妙,不可不读。

贺序:记余总角闻长者言易,私心慕之,迨受书读《论语》至加我数年,学易无大过,则窃疑易之言不专为卜筮。顾家非习易,无所师授,开卷茫然,竟一生不知易所言何事,荏苒一生。去岁之秋,冯元献询卜曰:学易乎?曰:未也。元献言易之妙,不可不读。

按,仔细对比二序的差别之处,可以发现邓序朴拙自然,而贺序则颇有加工修改的痕迹。一是改先君子为长者,因为贺氏与他的父亲都不是靠易经起家的,其家族没有习易的传统,如果仍按原文称先君子言易,熟悉贺氏的人很容易看出破绽,故必须把先君子改为无具体身份的长者,并增加家非习易一语以作呼应,下文先君子虽有传本云云亦加删削。而邓氏则不同,邓氏之父就是研习易经的,《路传》称邓荣初以易经教授,名播一时。二是补充完整邓序的语句,使之更加顺畅,如受书至之书下增加读《论语》三字,学无大过之学下增加一易字。第三,邓序奈时与愿违之下一长句,因涉及红巾之事,及其父习易事,绝不可袭用原文,故对原句进行重新整合,去除敏感信息,但竟一生不知易所言何事,荏苒一生显然是在改造整合原句时多用了一个一生,且邓之所以说竟不知易所言何事,是在表达一种没有传承父亲的易学的一种遗憾心情,贺氏沿袭此句,殊属无谓。另外,邓序之李懋,贺序改成冯元献,按冯元献,即冯上宾,字符献,获嘉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人,天启壬戌进士,乾隆《获嘉县志》卷十二有传。

邓序:未竟而舐犊之戚,暮年遭此不幸(原注:考家乘公次子若桐是年卒),于人世事一切废弃。

贺序:未竟而有舐犊之戚,暮年遭此不幸,虽生如死,于人世事一切废弃。

按,舐犊之戚,即丧子,《路传》亦称次若桐,蚤卒,与注合。贺序删去原注,且增加虽生如死一句。贺氏为何要加这一句?考孙奇逢《贺公景瞻传》云:子敏猷,廪生,入太学,先公卒。[31]此所谓虽生如死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不得不加。

从以上若干关键差异之处的对比看,邓序的真实性要远远高于贺序,贺序更像是在邓序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四、从引文看《八卦余生》成书年代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氛围和问题论域,即使史实可以篡改、作伪,但学术著作因产生于某种学术氛围而具有的某种学术气质,则是很难改变的。这一点,从学术著作的征引内容便可略知一二。邓、贺《自序》均云:及求苏传、程传及诸家所说、韩康伯注及孔颖达正义参阅之。又云:与程苏及诸家之说强半抵牾。可见此书主要针对的是程氏《易传》、苏氏《易传》。除此之外,此书还引用了其他多家论述,统计如下:

隆山李氏,见卷一,即李舜臣,南宋人,史学家李心传父,精通易学。

云峰胡氏,见卷三,即胡炳文,字仲虎,号云峰,元代学者,有《四书通》等传世,在易学研究上也颇有造诣。

建安邱氏,见卷十,即丘富国,字行可,南宋人,着有《周易辑解》等书。

褚氏,见卷十一,不详何人,唐孔颖达编《周易正义》已有引。

潘氏,见卷十五,即潘梦旗,字天锡,南宋人,《宋志》著录其《周易约解》九卷。

鄱阳董氏,见卷十八,即董真卿,字季真,鄱阳人,元代学者,着《周易会通》。

吴氏临川,见卷十八,或为吴沆,字德远,南宋学者,着有《易璇玑》三卷;或为吴澄,元代大儒。

项氏,见卷十八,即项安世,字平甫,松阳人,南宋学者,《四库全书》收录其《周易玩辞》十六卷。

阎彦升,见卷十八,北宋末人,《太学十先生易解》收录其说。

徐进斋,见卷十八,即徐几,南宋学者,精通易学。

蔡节斋,见卷十八,即蔡渊,字伯静,蔡元定长子,南宋人,着有《周易训解》。

马氏,见卷十一,不详何人,或即汉之马融。

以上所引诸家,包括程、苏《易传》,全出自明代之前,且多为宋元人。如果《八卦余生》是贺仲轼所作,他生活在明末万历、崇祯时代,作为科班出身的大明官员,不可能只参考明以前人的著作,而对于国朝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视而不见,例如《五经大全》中的《易经大全》理应是他学易的首要参考书,而此书却毫不提及。另外,苏氏《易传》在明代并不流行,传本甚少,根本不在主流的学术视野之中,焦竑为新刻《两苏经解》作序,云:世方守一家言,目为文人之经而绌之,而传者稀矣。[32]但其在元代却非常流行,元代学者时常引用和讨论。这充分说明《八卦余生》的作者更可能是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邓梦文,他承袭了元代的学术氛围及问题论域,宋元时代的学者及其著作是其最容易接触到的。而《五经大全》开始编纂于永乐十二年(1414),《八卦余生》完成于十一年,故不得见,亦无从参考。

综合本文考证,邓氏本两序一传除个别地方与相关材料略有抵牾之外,基本可以断定为真品,其书内容也符合元末明初的学术氛围,而与明末的学术氛围格格不入。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八卦余生》的作者应是生活于明初的邓梦文,而署名贺仲轼者为剽窃之本。贺仲轼为明末忠臣,以死殉国,大义凛然,在后世赢得了很好的名声,孙奇逢极力表彰之,刘乾先生即认为以贺氏的人品看,他不可能是剽窃者。然事实具在,无从否认。至于其剽窃之动机及资料之来源,则已不可确知,尚希学界方家提供新数据,以为补充。

注释:

[1]《中国古籍总目》经部第1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7页。

[2]《中国古籍总目》经部第1册,第115页。

[3]邹古愚等:《获嘉县志》卷十五艺文八卦余生条下按语,上海书店2013年版,第180页。

[4]刘乾:《八卦余生的作者是谁?》,《文献》1988年第1期,第278页。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0页。

[6]下文所引邓氏本相关内容皆出此本,不再出注。

[7]胡露、周录祥《<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著录赣人著述提要补正》亦已指出此误,见《图书馆研究》2018年第6期。

[8](清)孙奇逢:《孙奇逢集》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59-762页。

[9](清)孙奇逢:《孙奇逢集》中册,第762页。

[10](清)吴乔龄等:《获嘉县志》第2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741页。

[11]下文所引贺氏本相关内容均出自此本,不再详注。

[13](明)彭韶:《翰林院侍讲承直郎赠翰林院学士谥忠愍刘公球传》,载焦竑编《国朝献徵录》第2册,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828-829页。按文末称景泰初赠翰林学士,谥文愍,其文题为忠愍,《明史》本传亦称忠愍,故文愍当为忠愍之误。

[14](明)李时勉:《古廉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0页。

[15](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782页。

[16](清)黄宽等:《安福县志》卷三《刘球传》,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17](明)刘球:《两溪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3册,第586页。

[18](清)谢旻:《江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4册,第721页。

[19](清)高崇基等:《安福县志》卷十《路璧传》,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20](明)严嵩:《袁州府志》卷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7册,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

[21](明)刘球:《两溪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3册,第586页。

[22](明)刘球:《两溪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3册,第586页。

[24](清)谢旻:《江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4册,第730页。

[25]陈文新等:《明代经学与学术编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

[26]陈文新等:《明代经学与学术编年》上册,第614-615页。

[27](明)宋濂等:《元史》第3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97页。

[29](明)杨士奇:《东里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第35-37页。

[30](清)谢旻:《江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4册,第714页。

[31](清)孙奇逢:《孙奇逢集》中册,第762页。

[32](明)焦竑:《澹园集》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1页。

【作者简介】

曹景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