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最新新闻 --twitter加播放量网站
今日的 人民日报 好推文来啦 快来和我看一看!
一、刷来的好评,刷走的信任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逛街的情形吗?大手拉小手,在一家家店铺中走进走出,比一比价格高低,比一比质量优劣。反复掂量过了,才下定决心掏腰包。父母说,货比三家,才不会吃亏上当。如今,越来越多的购物行为发生在网上。选择大大丰富了,但不能手捧实物细细端详,消费者不免少了一份踏实的感觉。很多时候所谓的货比三家,其实比的是商铺的星级、商品的评价。可是打开电商平台,那些齐刷刷的超高评分、千篇一律的好评文案,看得人心里犯嘀咕:这些好评,靠得住吗?
评论20条得10元,有文案,可复制粘贴,真实有效,大量招人。在一些兼职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站,这样明码标价、招募好评写手的信息真不少。还别说,他们提供的文案倒是有模有样。有的会掺入一两句心理波动,比如买来送女朋友,以为起码也要四五天,结果物流真的好快,让女朋友早早就收到了,还夸我有眼光!考虑回购;有的会提几笔生活习惯,像是爱熬夜,晚上也睡不好,白天容易累,听说是肝的问题,朋友推荐了这款,效果真的好。言之凿凿,让人真假莫辨。
刷好评的套路还不仅如此。有些团伙专门建立了网站和任务系统,各种形形色色的刷单、刷好评任务。比如:外卖评论单APP下载后评论,单价2元转发文章有钱赚观看视频即可通过任务,单价1.5元,等等。还有的团伙注册公司,打着软件研发的幌子,编写刷好评刷流量的程序。如此不惜人力、心力,就是因为看到了部分商家对好评和流量的需求,希望从中牟利。
一名所谓的行内人说,电商平台和点评类应用有自己的推荐机制,商家想提高曝光度,就要在好评、销量、被搜索量等指标上有较好的表现。花钱找专业团伙代为刷高数据,就成了部分商家眼中的捷径。刷出来的假好评,让一些消费者上了当,也迫使更老练的买家学会了购物先看中差评。因为好评已经不敢信任。进阶选手除了研究中差评,还会饱览拔草笔记、开箱视频、各类评测……如果没有虚假好评的滋生蔓延,消费者本不一定要如此吃力。
假好评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它侵蚀了交易双方的信任。这份信任,对现代社会和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流动性低的传统社会和小社群,店铺和顾客低头不见抬头见,信誉如何、服务怎样,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酿得出好酒,顾客自会闻香而来。反之,如果没两下子真功夫、真手艺,就算自我标榜仙酿,也很快会被识破。买卖双方的彼此熟知,使得真实评价不必耗费太多成本,便可以维持。进入现代社会,市场交易网越铺越开、越织越密,不计其数的买卖行为发生在天南海北的陌生人之间。虚假好评让买家付出了过多精力,在铺天盖地的假好评中去伪存真;它也伤害了那些专心优化产品和服务的本分商家,让他们在争抢排名的大战中落后于对手;它最终也会伤害那些购买假好评的人,纵然得到了短期的亮眼数据,但最终也将丧失消费者的信任。
不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还是千里快递、万里传信的交易,每一笔成交的背后不只是口碑的发酵,更是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力的行业监管在发挥作用。刷来的好评,终究抵不过货真价实的力量。这是市场规律,也是市场法则。
二、我们离非凡只差了一个孤独?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无聊的日子和孤独的我真是绝配我试着销声匿迹,最后真的无人问津……我们身边,总是有些人以孤独自诩,展示着孤独、向往着孤独,甚至沉溺于孤独。
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非凡者是孤独的。不信你看,音乐传奇贝多芬是孤独的,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天才乔布斯是孤独的……这些故事都有着统一的叙事框架、煽情的文学语言和雷同的底层逻辑:因为孤独所以不凡。故事中,他们选定了自己的道路,没人理解、缺少支持,甚至迷茫无助,最终却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成就了自我、收获了成功。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
应该说,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感觉孤独的时刻。社会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当社会联系变弱、社交出现问题时,孤独感难免会相伴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更容易放大这样的感受。而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结果。当然,能够不顾世俗眼光、陈旧套路束缚,独自上路去追求真善美,也可能欣赏到更奇绝的风景,但这样的孤独,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剥去非凡孤独者励志故事的外衣可以发现,孤独并不是非凡的必需条件,非凡也不是孤独的必然结果。
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在空白中游荡不会摘得成功的果实,沉溺于孤独更容易陷入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困境之中。那些伟大的孤独者们,往往是在坚持中获得力量、在执着中坚定前行,在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热烈的灵魂。更何况,不少人向往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孤独滤镜,用以标榜出一种与众不同而已。
在奋斗的过程中,有人喜欢独自探索,也有人喜欢团队协作。成功没有定则,但如若没有内心的向往、没有向着梦想持之以恒的奋斗,却肯定不会成功。王国维曾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第一境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摹的是迷茫与孤独;但是,只有继之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才终能有蓦然回首的了悟。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绝不是孤独,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在敏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张扬、个人情感丰沛,更容易产生孤独之感,甚至向往孤独之感。这可以理解,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作为一种情绪,我们需要学会与孤独相处,适当的孤独也未尝不是在喧嚣中沉静下来的一种选择。不过,最终或许需要意识到,个性并非来自标榜,而是来自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学识见识、观察视角;成功也并不一定需要特立独行,与更多的人群、更大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连结,才能拥有更开阔的人生。
三、海归和本土,谁更吃香?
在就业市场上,最近有两个数字引起了关注。一个是,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900万人;另一个是,有研究报告发现,2020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在国内寻找工作机会的海归人才规模同比增长103%。社交平台上,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海归学子,也感到就业竞争的压力。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是1949年底,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很长时间里,出国留学被赋予了格外的意义。于个人来说,这是去见识更大世界、寻找更多可能的人生抉择,意味着更宽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文化、更适应的能力;于国家而言,这是从落后农业国通往现代化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人才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才能实现互通有无。峥嵘岁月里,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叶笃正、涂光炽、沈善炯、罗时钧、赵忠尧……一大批杰出人才学成归来,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正如钱学森所说的那样,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如果说走出国门、回国奉献,是老一辈海归学子胸怀世界、心向祖国的情怀写照,那么今天的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一个可选项,多了一些基于比较优势的现实考虑。比如,有人认为,出国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同辈人的弯道超车;有人觉得,大型跨国企业更青睐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工作能力的人,出国留学可以大大拓宽就业的选择面;有人坚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段横跨中外的经历必将转化成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于是我们难免看到,一些人盲目跟风、强行上车,花了大价钱,却兜兜转转、一无所获。甚至一个不小心,就让留学中介赚得盆满钵满,也给国外野鸡学校以可乘之机。
平心而论,出国留学的确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一些专业学科和领域,国内依然处在跟跑的地位,潜心求学才能不被落下;多元文化下熏陶出的观察视角、表达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大有可为。只不过,优势虽然不小,但趋势也很明显。出国等于镀金的等式正在被打破,海归优于本土的观念也正在被扭转。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同国外的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从政策法规到体制机制,个别海归留学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顾虑。《2020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元以上年薪,但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元。正是自我估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一些海归留学生工作多年还没赚回学费,转而质疑出国留学的性价比。
事实上,就业市场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金字招牌。在今天,海归人才的优势依然明显,但是滤镜也正在消退。无论是海归翘楚,还是本土俊杰,人才与否不是靠金钱和光环堆砌而成,而是看是不是学有所成、能不能脚踏实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没有海归与本土的针锋相对,只有实力的较量、才能的比拼。更何况,随着国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海归和本土到底孰优孰劣?或许这从来都不构成一个问题。没有更胜一筹的身份,只有棋胜一招的本事。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就能人人成才、人尽其才。
四、接机、打榜、应援……饭圈不该圈住运动员
机场里,粉丝接送机,层层人墙拥堵通道,影响正常通行;网络上,有组织的控评打榜,干预网友正常发表言论……这些饭圈的常见行为,让人不堪其扰。若是把粉丝接送机、打榜控评的对象换成运动员,大家又怎么看呢?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运动员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不再局限于赛场上的高光表现,开始向日常生活延伸。毋庸置疑,体育破圈是一个好的趋势,让体育运动的影响变大,也让更多运动员的成绩和努力能够被看到、被认可。但同时,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部分粉丝把关注点从赛场扩大到场外,蔓延至训练、活动、甚至私人行程。前有各路网友赶往全红婵老家打卡,影响家人生活,后有粉丝机场围追堵截国乒选手,干扰公共秩序……这些疯狂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赛训活动。
纵观粉丝的这种不合理行为,是出于爱吗?显然不全是。游泳运动员汪顺被粉丝强行戴上帽子时,拒绝与为难的情绪清晰可见,粉丝却熟视无睹,甚至大声呵斥给我戴上!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不堪接送机之扰,希望球迷把握住应有的礼貌边界,粉丝越界行为却愈演愈烈,迫使其再度发声:请大家只关注赛场反对通过特殊手段获取他人的行程信息、跟机、代拍等严重侵犯隐私的‘饭圈’不良风气。种种行为,忽视了运动员的切身感受,是借着粉丝的名义,以爱之名进行着失范行为。
客观来说,把运动员作为偶像,本可以是充满正能量的好事。赛场上,运动员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身姿,顽强的意志、对目标的坚定、不轻言放弃的心态,都是闪亮的发光点,有着强大的感染力。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儿时的偶像是王治郅,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偶像是邓亚萍……偶像的力量,能够激励粉丝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但对于部分粉丝来说,他们青睐的并不是赛场上拼搏不止的选手,而是赛场外颜值出众、荣誉加身的明星。他们透过层层滤镜为运动员打造人设,不允许任何人说运动员的缺点,比赛失利也听不得任何的批评。这样的粉丝,不仅没有理解体育精神,也无视了运动员在荣誉背后的努力,甚至可能会影响运动员正视失败的态度。
在讨论体育饭圈化时,常有一种观点,认为粉丝为运动员带来了流量,提高了商业价值。这种言论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却是本末倒置。商业价值也好,粉丝流量也罢,最基础的都是来自于运动员的成绩。没有成绩,粉丝终有一日会散尽。而那些盲目崇拜、过度吹捧,极有可能扰乱运动员的心理,使他们迷失初心,丧失斗志,止步不前。粉丝来去如风,培养一名运动员却殊为不易,如果因饭圈的鲜花和掌声耽误了职业道路,对运动员自己和体育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爱一朵花,最好的方式是陪它盛开。接送机、投票、打榜等固然是个人表达喜爱的方式,但喜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个人意愿,而不应不论时间地点、不讲方式方法地倾泻个人的情感,更不能影响公共秩序、打扰他人生活。关注一位运动员,了解他所热爱的运动,在赛场内欢呼呐喊,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在赛场外,以永不言弃、奋勇争先的精神激励自己成长,与运动员共同进步,才是粉一位运动员的正确姿势。
五、飞船的超级替补,神舟的无名英雄
最近这段时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传来不少好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让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又多了一分惦念。在闪烁的镁光灯下,举国上下记住了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王亚平这些造访太空的回头客,也认识了叶光富、汤洪波等初登征途的新面孔。只不过,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总有一些星球的光芒鲜为人知。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也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毫不逊色的传奇。
他叫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二十多个寒暑春秋,朝夕相处的伙伴载誉而归,意志曾不曾发生动摇?面对女儿幼年时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的问题,心境会不会掀起波澜?当犹疑的目光在自己身上打量,状态是不是也在起伏?多少看不见的压力扑面而来,多少想不到的困难如影随形,邓清明对此的回答是: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作为战场上的预备队、主力军的后援团,邓清明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允许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正是这样的父亲,赢得了后来成为航天人的女儿的认同:你是我见过最敬业、最无私的人;正是这样的同事,得到了来自身边航天员的鼓励:老邓,你要努力,不要放弃;也正是这样的中国航天人,赢得了来自陌生网友的祝福:你默默的坚守和拼搏,已经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致敬!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有杨利伟们的开疆拓土,也有邓清明们的默默耕耘。或许,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乃至于总有人心生疑惑。他们不相信,真的有人一生只干一件事、圆一个梦,哪怕此生无缘也能此生无憾;他们不相信,真的有人视功名如尘土,心系天下、胸怀苍生;他们不相信,真的有人甘当阶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日拱一卒奉献所有。就在昨天,我们聊过电视剧《功勋》里的功勋。于敏、张富清、黄旭华、袁隆平、孙家栋……这张名单上的许多人,掌握着影响时代进程的知识、拥有着改变发展命运的能力。不是不懂得出名要趁早的道理,也不是没有更舒适、更优渥的选择,但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毫无怨言、毫无保留、毫无例外,开创了无与伦比的事业,塑造着怀瑾握瑜的人格。正是这群貌似傻傻的人做着看似天真的事,成就了国家民族的一飞冲天,成为你我每个人的骄傲谈资。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挂在书房里的一幅字。每次神舟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迎接航天员的是无数关注的目光,而属于邓清明的欢迎队伍只有特意穿上红色衣服的妻子和女儿。家人眼里的盖世英雄,何尝不是我们心里的无名英雄,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您的奉献我们都记得。
六、《功勋》热播,传奇功勋的家国情怀有多动人?
最近,一部正在4家卫视、3家视频网站播出的连续剧《功勋》再度出圈。这部讲述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的剧集自开播起,热度与口碑齐飞,泪目国士无双等弹幕连连刷屏,看不够好有质感等评价获得高赞,对剧情和演员的相关讨论也频频登上热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热播剧。
一部《功勋》,8位人物,8个单元,每段6集的篇幅,浓缩式地展现了功勋人物的传奇事迹:能文能武的李延年如何展现大智大勇,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做隐姓埋名人的于敏,如何从零开始,做成惊天动地事;把赫赫军功锁在箱子里的张富清,如何一心扎根山里,为大家舍小家;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黄旭华,如何为国家利益一辈子深潜钻研核潜艇;嫁入西沟村的申纪兰,如何让姐妹们活出人样来并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坚信骑着自行车也能上月球的孙家栋,如何排除万难在太空筑出一条中国天路;苦心钻研的屠呦呦,如何遍寻古籍、反复实验,坚持不懈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和时间赛跑的袁隆平,如何因欠一碗饭而用一生奋力追寻禾下乘凉梦。全剧如同一本生动鲜活的功勋簿,在观众面前娓娓道来、次第展开。时代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百转千回、信念的历久弥坚,在剧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功勋》的不同凡响,从片头就已开始。一枚共和国勋章的特写后,8位演员徐徐走来,逐渐变成现实中的功勋人物。几步路,几秒钟,人物走近观众,也呈现出献给祖国的一生。扑面而来的庄重感与真实感自开篇起油然而生。类似的匠心制作在剧中处处可见:历时一个月打造的346.6高地战场、几乎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初样貌的西沟村、冒着风沙实景拍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全剧的艺术质感还体现在演员的出色表演上,周迅对于屠呦呦走路步伐很大、包在手腕上挎着的细节还原,雷佳音塑造于敏心思不多但装满了科学理论的生动形象,王雷饰演李延年处理小安东事件时16分钟的精彩独白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正如制片人曹平所言,8位主演贡献出了职业生涯的最大能量。
一部重大的现实题材剧、主旋律影视剧,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讴歌、对家国情怀的塑造与弘扬,是应有之义。而在宏大主题背后,在高扬的理想与热血之外,能否从普通人情感的微观视角,构建起有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引发观众的共情,同样考验着创作者。《功勋》剧组自创作伊始即约定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即在于生活的真实、逻辑的合理。在功勋人物身上:矢志报国的奉献令人感动,而伟大可能出自朴实无华的愿望;苦心孤诣的专注令人敬佩,而一半的勋章也应属于身后的家人;惊天动地的伟业令人赞叹,而来之不易的成功更要归功于密切的合作。细腻的情节、沉稳的基调,真挚的台词、丰满的人物,《功勋》避免口号式的呼喊、不落符号化的窠臼,穿越时空的隔阂、破除刻板的藩篱,让观众爱上有血有肉的功勋。
正如总导演郑晓龙所言,《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每一位在时代中出场的功勋人物,都肩负着一段小人物的大故事。再现功勋人物,则是用一段段小故事来讲述大人物。于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就有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一心报国的奋斗;有黎民苍生的生计所系,就有袁隆平、屠呦呦呕心沥血的钻研;有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就有申纪兰、李延年、张富清满腔热血的赤诚。这样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正如每个单元片尾的字幕致敬:献给为……作出贡献的……。声誉卓著的功勋,出自每一位平凡的个人;而无数个平凡人,打造着奋斗的高光,成就着时代的不凡。
《功勋》的每个单元片尾,画面自过去穿越时空,视角由往事观照现实,郑重作出回答:为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其实,先辈的功勋早已密不可分地融进了祖国的山河、融进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愁与哀皆忘,追一个信仰。今天,连续剧《功勋》迎来收官,结束追剧的你我,不妨对标先辈们执着追求的希望与前途,在民族与国家的星空里,成就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高光时刻。
七、网红种草套路深?这届年轻人已经学会了反种草
你去过网红景点吗?你买过博主同款吗?你依据KOL测评买过东西吗?……如果以上问题你回答了是,不妨分享一下每次种草后体验究竟如何。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就有游客在网红打卡点大呼上当。有铁道道闸的路口,就被冠名小镰仓;房子是蓝色和白色的,就被称作小圣托里尼;有草地和小鹿,就叫作小奈良……当网红滤镜褪去,那些细节粗糙的景点,让消费者感叹:种草套路太深。
在互联网语境下,种草不再属于农林业,更多被营销界用以概括宣传、推荐从而使得他人希望购买的互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广告,种草近年来成为一种更为普遍且广受欢迎的营销形式。
种草,一开始更多是野生的,也就是无目的、纯分享类的推荐——我觉得好用,我就分享给你。单纯朴素的使用心得,亲测好用的诚心推荐,让越来越多人习惯在购物前先搜搜种草攻略。但别忘了,在注意力稀缺的前提下,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也是商家最为关心、频频发力的环节。于是,当消费社交化不断发展、资本不断涌入后,更多不一样的种草也随之而来。
从美妆护肤到零食小吃,从服装鞋帽到养生健康,从小众品牌到高端奢侈……给你种草的人,可能不再是热衷分享消费体验的普通网友。从利益相关的产品代言人,到商家安排在垂直领域具备粉丝基础的网红、KOL,他们在测评和笔记中植入软广,通过刷点赞和评论提升热度,并且布局各个平台和层次的信息流。在全链条的套路攻势下,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推销的模式,而在于货不对板、体验不佳等质量问题。
正因如此,网友们总结出了一套反种草心得:网红景点滤镜过重,决定去之前要先在社交平台上用避坑等关键词检索;很多博主在短时间内不约而同推荐同一产品,就要保持警惕;看到评论区整整齐齐长篇大论的好评,也得留心其真实性……每一条心得都蕴含着踩雷、掉坑的教训,也为他人提供了避雷、避坑的经验。
从本质上说,种草也是一种口碑营销。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叠加了社交属性、情感认同等心理层面因素。虽说万物皆可种草、人人都能种草,但这离不开品质和信任的根基。当推荐别有用心、被推荐小心提防,种草的心理基础就会被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种草氛围应该由所有人共同维护。任何一个不诚实的行为,都在蚕食着种草的运行基座,迫使人们回到两眼一抹黑的盲选状态。
也要看到,反种草不是拒绝种草,而是希望辨别出更高质量的种草。无论是信息流广告爆发式增长、直播带货产生现象级影响、众多种草类内容社区风靡……种草热背后,其实折射着消费者对于消费体验的要求,折射着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种草与反种草的推拉,不仅要求消费者提升在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的能力,也需要品牌方悉心呵护市场环境、拒绝滥用套路的短视行为,还需要执法者守护好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反种草不仅应该反对不诚信行为,还应该反对种草中的盲目消费倾向。对每一个需要衣食住行的人而言,种草与否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种草借助他人之力,节省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让选择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但在互联网营销的轰炸下,不少人抵挡不住诱惑,为很多原先并不想要的物品埋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接受种草,不仅要看商品的质量,更要回归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不能陷入别人推荐我就买大家买啥我买啥的盲目消费。毕竟,自己的生活需要由自己掌握。
八、亚洲梗王人间清醒……鲁迅何以受年轻人欢迎?
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4卷5号刊登了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小说,作者署名鲁迅。鲁迅,这个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从此下定决心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今年的9月25日,鲁迅诞辰140周年。百余年来,不论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还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这颗20世纪中国最为丰富、孤独而痛苦的灵魂,始终是每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顶流。
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但凡有鲁迅出场的片段,弹幕总是热闹非凡。尤其是鲁迅叉腰扶着写有不干了的木牌站在教育部门口辞职的经典画面,更是成了年轻人热衷的表情包。不论是什么领域的话题,人们总能在鲁迅作品的大量金句中找到共鸣——
当你遇见墨守陈规、习惯在旧框框里思考问题的老顽固,便不由地想起鲁迅笔下狂人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当你遭遇爱逞口舌之快的杠精,总忍不住用鲁迅的话来反驳: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着来做一碗好的看。
当你面对现实压力,我觉我丧时,鲁迅早已一语道破: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
甚至是当你在养娃的琐碎中焦头烂额时,惊喜发现,在宠娃狂魔鲁迅那里,竟也能寻到类似的心境:(孩子)偶然看看是有趣的,但养起来,整天在一起,却真是麻烦得很。虽多有抱怨,可转头又学着鲁迅给孩子哼起自创的洗脑儿歌:小红,小象,是小红象……
……
年轻人喜欢鲁迅,大抵是因为他不装、坦诚、不喜欢摆架子,是一个真的人。人际交往中的面具性,往往由于网络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互联网时代,在每一个试图不被信息潮水淹没的时刻,我们恰好需要一个可以好好说点真心话的真朋友。鲁迅,这个真正可以随便谈谈的朋友,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乎,在B站,鲁迅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之一,与他相关的视频总共超过1.3万条,总播放量达到了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也分别高达960多万和420多万;微博上,鲁迅也有自己的超话,在历史类超话中名列前茅;作为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亚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马甲最多的人,鲁迅还捧红了一个名为鲁迅说过的话的检索网站,令其成为网友验证真假梗的不二利器。
种种圈粉之处,往往是散落于网络的警句与影视剧里的片段,所呈现的终究只是一个浅表的散装鲁迅。鲁迅穿越百年风雨,始终屹立于文化高地、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真正原因,唯有从对鲁迅文本的潜心阅读中找寻。
曾有学者指出,有些作品可供人们解读一国之文化,这些作品本身,也融入整个民族的DNA,鲁迅的文学作品正是这种能表达民族精神、民族命运和民族愿望的民族文本。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坚船利炮下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中,各种主义、各种方案,都尝试过了,但都以失败收场。鲁迅忧心,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甚至于痛苦,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他赤忱,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清醒,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知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为此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年轻人,在阅读鲁迅的过程中,总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从《野草》到《朝花夕拾》,鲁迅的一生,始终保持着竦听荒鸡偏阒寂的警醒、起看星斗正阑干的意气,总是以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姿态,一路鞭打着黑暗的牢笼,唤醒希望与自由。
鲁迅从未走远,我们似乎时常感到他仍生活在现实之中。那一个个用筋骨锻造的文字,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总能深入到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底,也触及我们每个人的根性。透过鲁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克服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与狭隘;阅读鲁迅,能够以更为冷静与清醒的眼光体察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继续探寻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END--
声明[由苏宇整理 原作品于@人民日报]
我的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