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抖音涨粉丝--国外抖音涨粉丝平台
总有人试图在虚拟货币上一夜暴富,但暴富的往往却是发起项目的人
有人会说," 信任 " 在虚拟货币界就是一次豪赌。
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虚拟货币界根本没有任何信誉可言。99% 的虚拟货币项目只有一个目的:诈骗。而剩下 1%,则是装满了受害者与沉没资本的长期诈骗。
这位 DNP3 名下共有 4 个虚拟货币项目:CLU、Xenia、Gridcraft,以及 Goobers。这些项目都是打着 "NFT 游戏 " 和 " 玩游戏赚钱 "(Play to earn)的旗号,来吸引投资人。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
这里姑且以知名度最广,同时也是用户和投资数量最多的 The Goobers 为例。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实际上,连 " 项目资金因为赌博而全盘损失 " 这个理由,也只是 DNP3 的一面之词,他并未给出任何证据链来证明他的声明。而如果把目光放在 DNP3 旗下项目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上,即使项目资金没有因为 " 赌博 " 而消失,这些项目也已经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DNP3 的 " 赌博输钱 " 之由,恐怕只是为 4 款项目的最终灭亡,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或许有人会好奇,如果百万级投资项目失败,作为最大投资人、同时也是项目 CEO 的 DNP3,难道不也会损失一大笔钱吗?答案是否定的。DNP3 不仅不会损失什么,如果 " 赌博 " 之由只是他编造的接口,DNP3 甚至能够卷走所有的 450 万美元资产。
想要解释为什么,就要涉及虚拟货币领域的项目常态,或者说诈骗常态。
基本上现行的大部分虚拟货币项目,都是由一些社交平台的 " 明星 " 们牵头发起的。这些明星可能是订阅数十万或者数百万的油管博主,或是 Tik tok 和 Twitch 上的明星主播,抑或是推特上的 " 虚拟货币专家 "。
他们或是聚集在一起,或是一人成军,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为虚拟货币项目进行宣传。比如我在上一篇写 "NFT 游戏 " 的文章中所提到的—— Paradox Metaverse 和 save-the-kids Token(救救孩子)。
Paradox Metavers 的创始人并不算出名,所以他找来了 19 岁的知名外网抽象主播—— IshowSpeed 甲亢哥,同时又整了个假 C 罗一起宣传。结果诈骗事实败露,Paradox Metavers 项目也一路崩塌为无人问津的历史残渣。
这款打着 " 拯救青少年 " 慈善旗号的项目背后站着的,是六位油管千万级博主—— Ricegum(1800 万粉丝)、SommerRay(2000 万粉丝),以及项目的绝对领导者与发起人—— Faze Clan(4 位成员参与,平均 1000 万粉丝)。
但项目上线首日便价格雪崩,无数投资人倾家荡产。
实际上,这些被 " 知名人物们 " 鼓吹的虚拟货币项目,就像是磨刀霍霍的传销杀猪盘。即便项目的宣传是如何激动人心,且否认 " 私盘 " 和 " 私售 " 的存在。但项目的发起者们,仍旧可以在项目上线前提前购买一定储量的虚拟货币,且购买价格普遍低于首日售价。
而随后的故事便无需多言。项目上马第一天,这些发起者便能够以远高于购买价格的大盘基准价抛售虚拟货币。所有闻讯而来的,或者说被发起人影响力号召而来的投资者们,都是接盘侠。
这样的虚拟货币项目都有个异常显眼的特征——首日跳崖的价格数据曲线。
实际上,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不少项目发起人甚至沿用同一个社交形象,参与数次虚拟货币项目,也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制裁。比如说 save-the-kids Token 的 C 位发起者—— Faze Kay。
或许有人会纳闷,这样的人为何能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受害者呢?这大概和他的 " 千万级油管博主 " 的身份,脱不开干系。许多人会对社交媒体上粉丝众多的形象产生模因一般的信任。这种古怪的信任也成了不少社交形象用来流量变现的资本,比如国内的大部分网红主播,如果想要快速赚钱,做带货直播便是一条通天大道。
但社交媒体的形象,是可以随意塑造的。大多数平台都存在着 " 买粉丝 ",搞 " 僵尸粉 " 的现象。比如说前文提及的 DNP3,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DNP3 的 Twitch 账户拥有着 25 万粉丝。但如果仔细翻看过往的信息记录,便能够意识到,他的粉丝们其实只是为了免费抽奖而来的。
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如果为项目做担保的,是规模更大、信用更强的机构呢?
这里需要先提及一个概念:虚拟货币项目,没有失败一说。如果你细心浏览过本文的所有佩图,便可以注意到,它们都是实时截图。也就是说,包括 Paradox Metaverse 和 save-the-kids Token 这两款已经暴雷的项目在内,DNP3 的 The Goobers、CLU、Xenia,以及 Gridcraft 等等虚拟货币项目,至今仍在正常运转。如果有人愿意信任这些项目,他依旧可以购买到所有虚拟货币,哪怕它们的信用已经被耗尽。
准确来说,这也是虚拟货币诈骗难以定罪的缘由——项目没有失败,不过是资产因为市场波动而估值降低。项目的发起者只是刚好在崩盘前,清空了个人持有的虚拟货币。这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这怎么能叫犯罪呢?这只是好运罢了。
随后,我们再来说说 " 规模更大 "," 更有信用 " 的项目担保机构。
当然,现实情况不会如此理想化,货币的价值大多数时间是由政府信用所担保的。而虚拟货币理论上是没有 " 政府 " 和 " 银行 " 的。每一笔虚拟货币的交易,是会被所有用户所记录的。举个例子,当 A 向 B 发送了 5 枚比特币。A 的虚拟货币账户会记录如下数据 " 某年某月某日,A 账户失去 5 枚比特币 ",而 B 的账户则会 " ……,B 账户获得 5 枚比特币 "。
这些信息会在交易发生时,被同虚拟货币的其他用户账户一并记录。也就是说,同样交易比特币的 C、D、E、F 等账户,都会拥有这两条信息。而这些信息,则是由区块链算法进行加密,确保了信息的安全度。
这里便需要一个拥有足够 " 信用 ",可以为网络双方提供担保的第三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登场,来改变这个困局。
这些 " 规模更大 "," 更有信用 " 的担保机构,可以为用户在不同虚拟货币之间,以及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之间,构建起交易的桥梁。这样的机构往往需要有大量现实货币和资产来支撑平台的交易能力。同时,这些资产也是担保机构营造 " 信用 " 的基础。
等等,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银行?
银行也是在不同现实货币中构建换算的桥梁;银行也是需要一定的资金储备来构建交易的信用;如果银行是国有的,那么为资金存储做担保的,便是政府信用。
也就是说,宣扬 " 去中心化 " 的虚拟货币,或许并没有真的 " 去中心化 "?
现实中的银行会因为一系列的原因而破产,致使将资金存储其中的投资人——或者说储户们财产受损。那化身虚拟货币银行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难道便可以万古长存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就在前不久(2022 年 11 月),世界第二大(有人认为是第一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可以说是 " 规模超大 "," 很有信用 " 的第三方担保机构—— FTX 交易平台,宣告破产。无数没有来得及撤走资金的投资人们,损失了所有的虚拟货币资产。这一次的币圈浩劫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关于 FTX 王朝为何崩塌的猜想有很多,这里便以最广为人知的,也是可信度最高的信息为基准:首先,FTX 平台的 CEO,山姆 · 柏克曼(Sam Bankman-Fried)在拉动投资时伪造了 " 千万富翁 " 的身份,致使平台资金储备其实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多。其次,FTX 平台对用户说了谎,并且盗窃用户资金进行投资和其他商业行为。最终,FTX 平台账面空虚,随后在 2022 年 11 月的挤兑下崩盘。
简单点说,FTX 从最开始就是一场诈骗。随着资金越滚越大,创始人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造就了这一次的悲剧(注:山姆于 2022 年 12 月以诈骗罪被逮捕)。
实际上,无论是上一篇描述 "NFT 游戏诈骗 " 的,还是这一次 " 虚拟货币项目诈骗 " 的文章,我个人对于虚拟货币项目的态度都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因为虚拟货币的繁荣是虚假的如同泡沫一般的繁荣。它不像实体经济,并不会创造实际的价值。即使有 " 去中心化 " 和 " 个人财产自由 " 等等借口,也无法掩盖虚拟货币项目飘忽不定、一戳就碎的事实。
本质上,金钱在虚拟货币圈像是一个兜兜转转的足球。当一方失去了财产,那么必定有一方获得了同等价值的资产。即使诸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大有名气的虚拟货币,一度曾获得过天价。但实际上最终为这些价格买单的,大多是那些后入场的、被财富迷晕双眼的接盘侠。
但在我这儿,这就叫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