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公告:
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Tik Tok买赞平台--海外抖音加播放量网站

首页 TIKTOK   作者:coolfensi  2023年04月12日  热度:58  评论:0     
时间:2023-4-12 5:46   热度:58° 

73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抖音拥有380万粉丝。退休前,她在同济大学讲授大学物理课程。退休之后,她开设抖音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 ,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粉丝亲切地称为科学姥姥。在从事科普教学17年后,她在抖音收获更多认可。不少网友感叹:原来物理这么有趣。 为什么强调不刷题、以及要做短视频科普?以下是吴於人的自述——

不刷题真的能学好物理吗?不刷题怎么能考好?不刷题?哼......。是的,我的不刷题科普之路是在一阵阵质疑声中得到认可的。

质疑中前行

退休之前,我是同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虽然主编过教材,像《大学物理——21世纪网络版系列教材》,但更热衷于物理演示与探索性实验开发,以及《工科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物理仿真实验、物理学习网站建设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因为我在教大学物理的时候发现,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他可能很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热爱物理,更别说好奇心和探索欲。我要利用教学手段的创新,改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

我们建设了的物理探索实验室,受到大学生的喜爱。2007年,在物理探索实验室的基础上,学校给予支持,上海市科委、教委给予指导和资助,共同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我任第一任站长。我希望从娃娃抓起,及早让他们获得科学探索的乐趣,养成研究的习惯,掌握研究的方法。这就是我正式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科普的起点。

成立的消息,报纸作了报道。宽敞的实验室里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有趣的物理玩具。我们做好了十二分准备,满心期待地准备迎接青少年学生的到来,没想到,我们迎来的是一盆冷水。初期,偌大的实验空间,我和工作站的大学生志愿者研发了物理研究型课程,只等来了3位小朋友。打电话来咨询的家长,一听教学内容,判断跟考试关系似乎不大,大多纷纷打了退堂鼓。

但我们不灰心,因为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一名实践者,从小就被兴趣吸引着走到现在。于是,我们的假日物理俱乐部、物理狂欢日、假期科技营、趣味物理竞赛……各种活动相继研发,渐渐工作站热闹起来,参加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逐渐多起来。

实践中开花

2018年,物理博士关大勇牵头,我参与发起,联合十位博士教授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我们担忧学生会为升学不顾身心健康地机械学习,希望能为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因而,我同步开展了公益科普新形式——抖音短视频。

我是好奇心强,爱玩科学的人,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并渴望宣传不刷题,宣传科学有趣、有用、伟大。但直接走到镜头前开设一个栏目,还是有顾虑的。在我们团队的人员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足勇气。这是一个望远镜,一个口径为500米的‘天眼’,像一口大锅……南仁东的球面射电望远镜,用锅演示,可以很好的比划着解释,需要时,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变成300米口径抛物面。我觉得这样演示,听众可一目了然,更容易感悟创新设计的巧妙。

做抖音,于我而言难点肯定是有的,这和给学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一个知识点讲透彻?这就要求在实验器材选择上更贴近生活。自制器材,购买器具,利用生活用具,很多创意也源自科技界同行。如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鸡蛋、花生、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等。同时,我也发现短视频是传播物理知识很好的载体。复杂的知识,经过视频化被演示得一目了然。这种生动性和互动性,是传统形式做不到的。

创新中发展

我最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吴姥姥你的创作灵感会不会有枯竭的感觉?

其实我想说,灵感怎么会枯竭呢,不会的,物理世界的精彩那么多,科技发展如此迅猛,我讲都讲不过来,何来枯竭,只是感叹时间不够用。现在的我除了加紧学习,也会抽空看一些抖音私信,我团队的小朋友们也会把这些整理给我,一些有意思的问题都会成为我创作的灵感。

前几天,我收到一条来自学生的消息:吴姥姥,我们绘画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透视,比如说一个立方体后方的面比前方的面小。想问问我们看东西时为什么会有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个问题使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更为强烈的冲击着我。教会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实验研究!现有科普模式还要创新!

我在思考,当科学知识传播者越来越多的今天,在当今受众广泛的短视频平台上,是否应该不再满足于我讲我做,你听你看到局面?是否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受众能够自我建构知识的体系化,科学思维方法能够更好地提升。科普这条路,我将持续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