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公告:
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ins刷观看量 -Ins创始人再造美版-INS自助下单平台

首页 Instagram   作者:coolfensi  2023年03月12日  热度:47  评论:0     
时间:2023-3-12 5:46   热度:47° 

文 | 最话 FunTalk,作者 | 何伊然,编辑 | 王芳洁

Instagram 创业二人组回来了。

2023年 2 月,一款名叫Artifact的新闻类软件在美国应用商店悄然上线,平台幕后操盘手正是 Instagram 的创始人凯文 · 斯特罗姆和麦克 · 克雷格。

两位创始人在个人 Instagram 账号公布了这一消息。斯特罗姆写道:" 最近机器学习创造了不少令人惊叹的事情,我们很兴奋,正在把它带到这个新应用中。"

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两位创始人的官宣帖子点赞数仅有几千个。

的确,斯特罗姆和克雷格离开公众视野的时间已经太久。

2012年,上线 18个月收获 3000万用户、全部员工仅有 13人的 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 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创始人兼 CEO 斯特罗姆凭借这笔交易获得了 4 亿美元的身家。

之后的六年,斯特罗姆和联合创始人克雷格在 Facebook 内部继续负责这一图片类社交媒体的运营,并且保持着相对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随着 Instagram 用户数突破 10 亿人次,年收入突破 100 亿美元,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两大平台之间的用户竞争越发尖锐,扎克伯格越发想要介入到 Instagram 的运营之中,两方的友善合作关系渐渐走到了尽头。

剑桥分析公司丑闻让双方的意见分歧摆到了台面上,2018年 10月,斯特罗姆和克雷格宣布从 Facebook 离职。

彼时,两人动情地感谢了 Facebook 高管和一路走来的团队,但又耐人寻味地表示:" 当你决定离开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

在声明中,两个人还写道 :"我们计划抽出时间来再次探索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创造新事物需要我们后退一步去理解激励我们的东西,并将其与世界的需要相匹配。"

只是从 Artifact 的现状来看,这款根据用户行为进行个性化新闻推荐的应用,并不像是以好奇心和创造力驱动的创新产品。起码目前,它非常像——今日头条,一个与 Instagram 诞生在同一年的中国 APP。

01

Artifact 并不是一款由创作者们产出内容的新闻软件,更偏向于一款整合内容的文本类社交软件。Artifact 的名字融合了文章(articles)、事实(fact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被称作是一款主打 "AI 个性化新闻" 功能的社交类应用。

用户注册登录后,平台会推送一系列文章,既有专业的媒体机构,也有个人账号博客,也可能就是碎片化的跟帖内容。

用户点击了感兴趣的文章后,软件会根据用户阅读文章的偏好和停留时长推荐新的文章,用户还可以可视化自己的浏览偏好,鼓励深度阅读。同时,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关注好友,浏览好友观看的文章概要并且看到好友留下的评论,平台也有私聊功能让用户分享彼此的观点看法。

据外媒报道,斯特罗姆和克雷格从几年前就开始讨论相关的想法,特别是看到近期机器学习带来的行业变革后,他们认为是时候动作了。斯特罗姆津津乐道的机器学习系统其实指的就是——谷歌在 2017 年推出的 transformer 系统,这也是近期大热的 AI 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基础之一。

斯特罗姆称,以前他曾经对机器学习系统改善推荐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但在 Instagram 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看法。他说:" 这些年来,每次我们使用机器学习来改善消费者体验时,情况都会很快变得很好。"

据悉,Artifact 由一个七人团队进行开发,团队中多人有在 Instagram 工作的经历。目前,Artifact 还没有获得融资,主要资金来自斯特罗姆和克雷格的个人赞助。

由于 Instagram 的成功,尽管上线一个月来在消费者端的表现并不出彩,但是 Artifact 受到了业内的瞩目。外国媒体将其类比为文本类的 TikTok 或者说更具个性化色彩的 Google Reader,更有甚者将其称为是一次对推特的偷袭。

02

媒体说 Artifact 剑指推特,背后或许也有斯特罗姆个人经历的渊源。

实际上,他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在斯坦福大学修读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大学就读期间,斯特罗姆在学院和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项目中获得了进入 Odeo 暑期实习的机会,而 Odeo 正是推特的前身。  这段时期,斯特利姆结识了推特创始人杰克 · 多西和伊万 · 威廉姆斯,据说他还和多西一起讨论过如何开发社交应用软件,或许在讨论中就有 Instagram 的雏形。

回到学校的斯特罗姆开始构想融合图片和社交功能的应用。此时,Facebook 已经是一家正在冉冉升起,市值达到 5 亿美元的社交公司,且也希望在图片社交上继续发力。

当时,扎克伯格曾经邀请斯特罗姆加入,但是在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后,斯特罗姆对这家新兴平台的前景抱有怀疑态度,在毕业后入职谷歌的收购部门。工作 2 年后,他开启了创业历程。

2009 年 10 月,斯特罗姆使用网页开发的 LBS 社交应用Burbn上线,获得 50 万美元的投资2010 年,克雷格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Instagram 正式问世。

可以说,斯特罗姆的兴趣点始终围绕着社交类应用,并且一直在随着行业发展的风向而变动。随着 Tik Tok 在全球的强势崛起,他重新审视了现有平台的弱点。

推特和 Instagram 基于用户关注推荐平台内容,但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毕竟最需要关注的仍是用户本身的行为。

斯特罗姆认为,眼下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既抓住了消费技术发展的新浪潮,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在新浪潮中寻找到和社交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且他和克雷格一直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做产品设计。

当然,在短视频正当红的时代,重新捡起文本类社交软件有些老旧。而回归文本正是他们探索生活之后的发现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热闹的短视频感到厌烦,用户对社交媒体有着返璞归真的需求,文字带来的体验仍是无法替代的。

Artifact 的出现正好可以去接住这部分用户。尽管意见领袖的绝对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这批发表原创评述和观点的博主,他们在新闻传播上产生的影响力不小,且有望吸引来更高的关注度。

同时,斯特利姆称平台会筛选虚假消息,保持中立态度,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 最近技术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很多公司不愿意根据质量和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做出主观判断。基于是非曲直做决定就行了,不管有多艰难。" 显然,他知道外界担心 Facebook 剑桥分析丑闻再次上演。

03

2022 年对科技公司是创伤性的一年,多数公司受到了波折。对于已经没有生活压力的二人组来说,在这个时期重新创业反倒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口碑,再出发要面对的挑战可能会超过预期。

花自己的钱其实是创业的大忌,但对斯特罗姆和克雷格而言,可能在现阶段去争取投资人的支持,做出妥协调整,倒不如依靠过往成功的成果,来确保产品完全符合个人的规划。

目前来看,两个人抱着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毕竟过往的履历让他们有信心吸引来投资者。

如果只是做一款满足用户需求的小而美应用,二人组的实力足够应对,但是对投资者来说,商业模式或许会成为一道坎。

ChatGPT 的流行在于带给了超过用户预期的准确内容,这让用户有意愿使用信息更准确,更能提供生产力的付费版本。背靠微软,ChatGPT 势必会冲击谷歌搜索的在线广告业务,尽管具体的植入模式还有待探索。

从对标 Tik Tok 来看,Artifact 像是一款推荐系统更智能,平台内容更精炼的美国版今日头条。而此前美国的短新闻类应用也曾经掀起过一阵子风潮,但热度很快就下去了,毕竟美国大型传媒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有自己的订阅式软件,整合类软件在版权问题上很难和每一家公司都达成一致,也很难顺理成章地吸引广告用户。

有句话说的好,本质上所有互联网的赚钱模式都可以归结于卖货模式。新闻类应用的滑铁卢让外界对 Artifact 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仅仅提供文章链接或许很难让用户在平台上长时期逗留。如果能在竞争激烈程度的市场中站稳脚跟,Artifact 是开展订阅付费模式还是吸引广告商试着在文本中植入?

创造利润并非二人组的强项。

在 Facebook 收购之前,Instagram 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盈利收入,即便平台网红已经在赚钱了。虽然斯特罗姆和克雷格在 Facebook 的六年保持了对平台的主导权,但是从商业化和盈利来说,或许小札和桑顿伯格任命的高管带来的改变更大。2018 年起,Instagram 先后引入结账功能和短视频业务,在广告和电商两端两头发力。目前,Instagram 的营收已经超过了 Facebook,是 Meta 最大的摇钱树。

作为文本类社交老大哥,推特多年来商业化进程缓慢,几乎只能依靠体量不大的广告业务,让一向横冲直撞的马斯克都颇为头疼。

作为新生力量,Artifact要走的路显然更长。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