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公告:
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Ins加赞 -「世界音乐网」-Instagram刷粉丝平台

首页 Instagram   作者:coolfensi  2023年01月13日  热度:52  评论:0     
时间:2023-1-13 23:33   热度:52° 

原标题:「世界音乐网」独家专访丨集钢琴演奏、理论、乐谱、录音于一体的学者陈学元

陈学元: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艺术系青年教师,学术型青年钢琴学者。小学期间随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习琴,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

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读书期间获得95分即兴演奏高分;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 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10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出版了12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他录制了约20张随书出版的CD录音,同时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推动德国著名乐谱出版商G. Henle Verlag在国内引进的相关工作。多年跟随名家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演奏和教学风格,长期为国内多所大专院校输送优秀的钢琴人才。

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由厦门标旗唱片公司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2020年,他发行了《古典时期小奏鸣曲30首》(3CD/星外星)与《巴洛克时期键盘曲80首》(3CD/星外星)。2022年,他发行《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选》(8CD/星外星)。

世界音乐网(以下简称世):陈老师您好。

陈学元(以下简称陈):您好。

世: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平台的这个专访。因为疫情等诸多原因,我们就改用电话来进行这次的特别采访了。

陈:谢谢平台的邀请。

世:是这样的,我们长期关注国内音乐圈的动态,也在发现一些青年钢琴家,但是特别觉得您和国内很多钢琴家不同,您能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给我们的观众分享一二呢?

陈:谢谢。我认为我目前还达不到家的层面,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具有很深的阅历,或者说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分量,我还在成长,所做的还不足以撑起家这个头衔。换句话说,我更享受学者这个称号,毕竟我们做学问的人,应该一辈子都在学习。这几年,我一直在独自练琴,然后把喜欢的作品或者教材尽量推广出版,同步把乐曲还录了音,还会公开授课。这可能是您觉得的不同吧。其实音乐会少了一点,而乐谱出版的确多了些。

世:提到学习,您毕业后的近10年一定做了很多工作吧,能给我们读者分享一下您目前是怎么利用日常的时间学习吗?

陈:好的,目前我在学校的工作量是饱满的,除了备课之外,我大量的时间就是在家里练琴和写稿子,每天的时间从2-4小时不等。学校工作紧了,我就那几天没空碰琴,其余时间都属于我自己,下午还会坚持泡在健身房健身,让自己身体更强壮。我目前练琴的曲目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我出版的乐谱,所以我一般边编订边练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从我2013年出版第一本乐谱,我大部分都是这么过来的,120本乐谱加起来,如果按平均一本100页,我这么多年至少练了12000页乐谱的作品,当然有简单也有很难的。我很享受学习那么多新作品,因为它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不同风格作品的魅力。

世:这么多作品的积累,数量的确惊人啊。我们发现您2013年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硕士毕业后的这近10年,不仅乐谱出版的数量著作等身,还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各地讲学也有很多场次,您没觉得自己会和其他同行钢琴家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120本乐谱您是怎么想起来去做?

陈: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吧。从相同的角度,在疫情前几年,我会受邀到国内一些大专院校去讲学和演出,这也同时在给自己积攒学术的阅历;从不同的角度,我个人觉得自己走出了自我,例如我更享受乐谱的编订和录制出版。其实从我真正懂事,喜欢钢琴音乐时,是从高中时期。当时我正在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国内能买到的只有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版本,生性非常敏感的我,就发现当时的乐谱为何错音如此之多。后来我向一位老师借到了俄版原谱,经过仔细比对,发现两本乐谱错误多达几十处错。我当时还给出版社写了封8毛钱的挂号信(笑),结果杳无音讯了。直到大概2006年我读上音的大二,我突然收到了出版社的来电,说这两本乐谱要陆续重印了,问我能不能请我再次为乐谱进行校对。我当时觉得这是非常有益的事儿,就欣然接受了。至此,当时大家知道我,也的确是从那时我校订出版两本拉赫玛尼诺夫的乐谱开始的。

世:(打断)那是不是可以说其实你在读本科时候,你就有意识想把国内的乐谱打造得更好?

陈:是的。当时,我还向我们学校的出版社编辑毛遂自荐,说有的钢琴稿子需要的话我都可以校对。就这样,我拿着2块钱一页乐谱的校对费,在当年除了一天泡在学校琴房外,把其他同学去网吧打游戏、逛商场的时间利用起来看稿件了。另外在我学习门口有一家天天艺术,我每周至少进去翻翻两次,整个读书8年,我应该去过至少600次了吧。这么多次去,有时候是买谱子,有时候就是在做市场调查,也就是说当时,市场出过什么钢琴乐谱,我基本都可以如数家珍。而真正想踏实做乐谱或者说教材,也是毕业后。

世:那是什么动力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一坚持就是10年呢?

陈:责任。因为说实话,大部分出版社的编辑都是学音乐学专业,或者作曲理论专业,而真正演奏专业的学生如果不是实习,是不太会非常沉下心,用大量时间去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的。我当时就非常清楚,任何一本书稿,如果不在钢琴上弹上几遍,这样的谱子一定会有大量错的。当然,我也不会说我的乐谱就一定没有任何错误,而是用上述方式,的确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经验告诉我这必然是(激动),因为原稿可能就有很多错误,而且编辑毕竟还有很多琐事,比如开会、对接不同作者等等。相比之下,我看我的稿子就纯粹很多,一本就是一本,而不会同时又太多的负担。

世:那你在读书时候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是国内第一位能出版百本乐谱的编者吗?

陈:说实话,肯定没有(笑)。而且换个角度,从国内目前很多业内人士的认知和做事方式来说,我们还不能达到外国人对于乐谱苛刻编辑的工作层次。当然,这当中肯定有对原始资料的匮乏,包括我自己。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想从0先走到1。对于稿件,我首先会选择比较靠谱的原始版本,也就是尽量甄选接近于作曲家之意的版本;除此之外,如果是熟悉的作品,我还会尽可能多看几个版本,然后进行边弹琴边对比。我有非常熟练的视奏天赋,不是太难的作品,基本几遍就可以达到上台的状态,所以在钢琴上看稿子,成为了我的必修过程,毕竟我既可以校对稿子,还可以接触更多冷门优秀作品。事实来看,这对我这几年为学生选作品比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世:您是否有过出版这么多乐谱但却觉得吃力不讨好的心理呢?

陈:说实话,肯定有过。如果少看乐谱多教几个学生,自己的收入也肯会更乐观。但是爱上一份事业,我就愿意去坚持做了。而即便我的确出版了这么多乐谱,从我个人来讲,这是一份责任心。不过有正面就肯定会有负面反馈信息。例如,比起很多学者教授真正去码字的专著,在很多人看来,我的工作量并不与他们等价,而且也很难去和一般的学者对比衡量。换句话说,很多学者认为文字类的专著是有真正研究价值,因为那些文字是原创,而我的工作充其量只是一个搬运工。说实话,有些事情每个人真得去经历了才知道是多么不易。比如有一些好版本谱子国内很难买到,我还得先托朋友从外国人肉背回;有些谱子版本不同,我都得对里面的每个分句进行对比考究;针对国内的市场,我会对所有的作品进行指法编订和踏板添加。虽然这点和外国一部分编订的版本初衷不太相同,但是我相信我的考虑,的确会解决大部分读者在学习作品中的实际所需。另外,原始谱中有疑点的地方,我还得多方面去求证,才能在我的版本中下结论,这不仅需要对作品深度解读,还对我音乐理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无论怎样,我都会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写进乐谱中的文字脚注,也算对我的读者尽最大的责任吧。

世:(打断)为什么您会对自己的音乐理论提出了很高要求呢?

陈:我们都知道,我们弹乐曲经常会对反应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但经常会有很多人丢三落四,这里渐强没有表现出,那儿漏了什么音,而对我生性敏感来说,从小养成的仔细看乐谱习惯,一个音一个音细致去抠,就会在校对时发现很多连线啊、书写啊等等会有疏同,这就让我不得不对运用和声与曲式知识去分析判断,也至此在这方面越来越敏感。有趣的是,国内很多弹钢琴的看不起学音乐理论的同行,但放眼外国钢琴家,很多出色的钢琴家,例如阿什肯纳奇、巴伦博伊姆等等,都有极其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对了,其实我读大学之前还学过一段时间作曲(笑),但是种种原因没有去考,可是我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太有用了。简言之,我的演奏、理论、校稿(编订),甚至录音,不仅仅得益于我较强的演奏功底,更是得益于我当年的理论基础。

世:那您在出版这些乐谱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自己的书卖不出去呢?

陈:当然,必须担心啊。我自己一直觉得目前国人对于乐谱的认知虽然有了提升,例如买正版的原始版,但是还有非常多的读者为了贪图方便或便宜从某些非常业余的乐谱网站下载。而在我看来,那些乐谱简直就是垃圾食品——看能看,但是看多了,就会对自己对于乐谱的敏感认知度不断拉着下限,例如音符错位,符尾长短不均方向不对等等。也至此,很多乐谱我仅署名编订编注,而不是编著。因为我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音符、作品本体的考古。

世:那么您认为自己出版的乐谱和外国的有什么差别吗?

陈:当然有很大差别,甚至是差距很大。外国的乐谱出版是和古典音乐基本同步进行的,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我们也至少建国后才有了一定的积累。此外,我们国内的乐谱从编订到出版往往速度太快了,甚至很多编者是否会在钢琴上弹一遍,都很难保证。外国的乐谱绝大多数都会依据手稿或者首版乐谱去编订,而我们的(包括我自己),都可能不得不借助舶来品(指的是现在流通的常见乐谱)去再编订。而为什么一定要在钢琴上去校稿,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眼睛能仔细去读谱,从而发现细节问题。另外,乐谱编订是一个极其细致的苦差事,往往还要当成考古学去看待,我个人是真的十分热爱这个事业,所以我搭上了很多时间去一直做,很开心很享受,不太会计较什么成本或得失。

世:原来如此。对了,我看您所出的乐谱,大部分都是国人很少见的作曲家作品,能谈谈为什么要这么吃力不讨好地选择吗?

陈:其实我出什么乐谱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毕竟出版社也要生存,要看销量,要看码洋。我不可能自我到想出什么就出什么。那么我出版的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不也去出一套大家常用的汤拜车哈呢?因为我不想去重复劳动,也不想去讨好读者。那么这些冷门作品的再发现,就出自外国这200多年沉淀下来的出版目录中。我有意去搜集过国外很多知名或者已经绝迹的出版商当年销量不错的出版宣传册页,就会发现很多作曲家我们国内鲜有人知,或者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用的读者相对于大家熟知的车尔尼等来说,还是极少的,比如贝尔蒂尼的作品100练习曲。我出版的安排首先是从Etude开始涉猎,毕竟国内很多钢琴老师都很注重技术(它可以去量化),而我主要从这些册页里挖掘那些还不太被大家熟悉,但是又非常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的作品,例如海勒、孔空、勒库倍、贝尔蒂尼等等,他们无不首先是从音乐出发,而且织体与和声都非常浪漫,毕竟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的人,这点上,车尔尼的风格可能会有些局限(请注意,他并不是没有浪漫的一面)。

:(打断)我们的确发现,你在教学或者很多平台发表的言辞,都不太和大众主流提及的作曲家练习曲相近,那你是怎么看待比如车尔尼的练习曲呢?

陈:首先,我本人教学的十六年中(我大二就开始教学),都没有单独按照作品599、849、299、740等这样的序列去教授,因为要想自己去多元化学习,我首先要断绝自己的懒惰,但这并不代表一首不会用。我在自己出版的练习曲选里,例如《少儿快乐钢琴技巧》里,还是选择了几首。对于他,我是辩证去看的,首先他是乐圣贝多芬的徒弟,肯定非常有才,而他除了创作极其丰富的练习曲之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夜曲、圆舞曲、变奏曲、奏鸣曲等等等等诸多体裁,但是国内的琴童和老师使用得太少。首先原因是没有乐谱,其次就是比他优秀的作品多太多。但如果真得从本体出发,他的这些乐曲还是可以作为日常教学的。反观钢琴教学近几十年来,大家好像都享受这种躺平,你用599,我用599,他不用就好像掉队了,严重的从众心让大家仿佛不敢用其他的,而且大家能用读书时候熟悉的599,抱个大腿去教学,就想着可以偷懒,也一定不会错。久而久之,大家几乎都齐刷刷地保证那本圣经599,教学相对单一——别忘了,599的作品调性、织体、和声等丰富性都相对有限。所以我自己出版的乐谱肯定必须断了上面说的这个序列。那么到底599可不可以用呢?当然可以,没人说不可以,可是车尔尼并不是只有这本可以当作入门,他还有很多练习曲,比如作品453(有的考级书里还真入选了其中曲目)和599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什么我出版了大家不多去尝试呢?因为不敢,大家太担心自己不同了。

世:(打断)那您有担心会被同行,或者其他老师闲言碎语吗?

陈:说实话,一点儿都不。因为事实证明,我这几年个别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拿到了一些比赛的地区特等奖、一等奖(遗憾没有在最后的决赛冲出来),这一方面得益于我自己为每位孩子独身打造的选曲,同时,我也在教学中更强调用音乐的表现力去说服评委,而不是只有技术。当然,如果没有技术那肯定也是白说。那么我在教学中,所有学生必弹并且熟背常用的大小调音阶与琶音,大量练习我自己引进出版的手指练习,例如辟什纳的手指练习(不是哈农《钢琴练指法》,我自己出版的《节奏哈农》基本也不用),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从另一方面很有趣的是,这几年从我的粉丝读者使用我出版的书来看,一部分朋友跟着我的步伐学习,仿佛也慢慢习惯了不按照汤-拜-车-哈的序列,那么这就是我想要的。因为在国外,真正使用这些教材的老师还是很少的,有也大多是华人。因此,作为一名学者,我的观点很明确,千万不要把599当作入门必备,我们可以选用,要是想让自己教学走得更远,真得应该更加勤奋,多去接触不同的新鲜血液。

世:我们从您出版的书目里,也的确发现您已经和未来要出版更多车尔尼的作品。

陈:是的,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计划推出十几本车尔尼的练习曲,有些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例如作品636和718,而有些则是中国首次出版,例如《110首钢琴简易进阶练习曲》(作品453)以及未来要推出的《即兴的艺术》(作品200)等等。此外还会推出上面提到的夜曲全集、奏鸣曲选曲、变奏曲,还有一些舞曲和四手联弹等等。这些几乎都是由我在中国一步步推出,并且都会配有录音。

世:那么说回你的其他出版的教材,你的书都有什么特色呢?

陈:首先是曲目量巨大,范围极广,而且绝大多数我都是亲自弹过数遍;其次就是时期、风格跨度很大,例如从巴洛克、古典,到我喜欢的浪漫直至20世纪初,作曲家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民族,风格当然迥异;然后就是最近出版的曲目乐谱体裁不再局限于练习曲,而是拓展到复调作品、性格小品,甚至大型作品。而考虑到国内对书号的管控,我又主要推崇冷门作曲家,因此我会很喜欢出版包子,在一本书里尽量收集适合大众选择和相当难度的曲目。与很多乐谱不同的是,我出版的乐谱,大部分都是我自己亲自录音,其他都是邀请我的好友;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本乐谱,我都会自己或者联合搭档一起写少则一两千,多则四五万的演奏指导文字,其中就包括作品的结构分析,这对想用我的书粉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世:(打断)那么这么多书中卖得好的有多少,很多书是不是销量一般?

陈:实不相瞒,大部分用我书的读者相比考级书的,还是不多的,毕竟很多读者需要用很长时间去接触和消化。不过有时候也会有很多插曲,例如之前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海因里希·格尔莫版的车尔尼练习曲选,首版其实卖得非常一般,但是这本书在美国却有很多老师选用。眼看这本书就要在绝版或者二刷中进退两难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盛原教授有次就在小视频里主动推荐了一把,结果二刷就卖得很好。明星效应的确对书的推广有一定用处,但是大家是否能落实到真心踏实去教研(言下之意不是放在书架上做摆设),还是比较值得深思。说回我自己的乐谱选题,我自己也会做策划,集思广益,给与我常合作的6家出版社一些相对好卖的选题先吃饱,然后慢慢去培养我的粉丝。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真正愿意去使用的读者,大部分集中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的读者已经不多了,而高级阶段,很多师生要么从网上下载乐谱,要么还是按照常规的那些作品,然后偶尔带点冷门。而这类作品我通常都不敢出版,毕竟销量……

世:您之后的出版计划中还有什么会特别推出的作曲家呢?能不能提前透露点给我们的读者?

陈: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出版的一部分乐谱也会有一部分大家熟知的作曲家的我解读的版本。例如明年,我就会推出由我编订的斯卡拉蒂《120首键盘奏鸣曲选》。国内出版过一些版本,但是要么曲目太少,要么就是净版,当然也有注释过度的;还有就是可选曲目选择性太窄了,而且净版并不太适合初学者。现在,我起步初级的学生几乎每人必弹他容易的作品,因为它们既有很强的音乐性,也有不浅的技术性。同步我还会推出自己的钢琴版本录音,网上大多数是羽管键琴。对于提起的这个(巴洛克)时期,我还会推出更多(有些是没在国内问世过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例如大库普兰、拉莫、亨德尔,甚至还可能会有普塞尔的;而大家相对熟悉的作曲家,我更会大力推广他的其他优秀作品,例如几乎谁都会学习古典时期的克莱门蒂的小奏鸣曲,而我则会推出他的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名手之道》以及他很重要的《钢琴演奏艺术入门》(作品42)。再比如一些经典作品,我还会推出更特别的大钢琴家版本,比如施纳贝尔编订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布索尼版本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

世:我们还看到这几年您不仅仅是书配录音出版了多套唱片,还和广东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出版了多套单独的CD……

陈:是的。其实我在读大学期间,也很勤奋,虽然业余时间献给了乐谱校订,但是也着实没有丢掉自己的本职专业。只可惜当时还不够自信,没有参加太多大型国内外比赛,所以虽然弹奏不算特别好,但也至少还是中上层次。我和星外星公司合作了4年,陆陆续续发行了两套,今年还会推出8CD的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包子,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同名乐谱,明年还有柴科夫斯基四手联弹改编版的6首交响曲等等。我和公司老板达成了长久合作的共识,有好的选题我就投给他,他也毫不吝啬地接纳。并且我还计划在2027年的贝多芬逝世200周年之际,推出乐谱+CD的车尔尼四手联弹改编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也是在中国绝无仅有的。

世:那么为什么会想起来录制出版钢琴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呢?

陈:其实从我个人面对音乐爱好者角度,我不可能去出版乐队作品(很多爱乐者是非常喜欢宏亮的乐队作品的),那么无论对于资深忠实的爱乐者还是发烧友,亦或是一般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贝多芬的交响曲。然而,纯粹的李斯特钢琴独奏版本实在艰深,而车尔尼的四手联弹改编版本对于绝大多数听众还是读者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大家应该知道,车尔尼10岁,也就是1801年开始与贝多芬学琴。而在这期间,他出色地把贝多芬的一些室内乐或者交响乐作品,改编成独奏或者四手联弹的钢琴版本,有时贝多芬还亲自监督这项工作,从而使得这些伟大的音乐广为人知。因此车尔尼的这些改编作,可视为贝多芬乐队作品的钢琴化之上乘的改编作。加上出版社也比较支持我,所以我接下来想联合我的搭档,把这套作品在中国首演和首次出版。其实我自己非常感谢星外星老总周小川先生,他的确帮助了我不少,虽然他也曾笑着说我们是周瑜打黄盖,但是在实体唱片业处于夕阳产业下,我还是非常分得清自己的学术分量的。

世:你觉得自己的事业现在是风生水起吗?

陈:没有,也从没觉得。因为我还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学者,的确在知识的海洋中,还需要通过自己更多的努力和方式让大家熟悉我和了解知识。我能得到别人对于我学术的尊敬我就很开心,而且我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一直在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虽然有些鹤立鸡群,可能不符合这个国情或时代,但是我认为我没有走错,并且的确得到很多大家、前辈的支持和赞赏。所以我不想走别人的路。我就是我自己。

世:如果用一段话,陈老师有什么话最想对我们世界音乐网的读者说的?

陈:我希望世界音乐网的读者还有我的粉丝,如果你是还在读大学的学生,真的要好好珍惜读书时光,因为你付出了多少,之后的道路就会走出多宽;什么时段做什么事,我很庆幸我当年没有在读书时间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了挣钱上。如果你是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即便在为生活所迫和迷茫,请更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当你封琴的那刻,你可能就在退步了(虽然不是绝对)。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想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奇葩的家长和不练琴的孩子。针对这点,我还是建议丑话说在先,不要让自己用收到的微薄学费去买药了。如果你是家长,我也希望能持续关注我,我不仅仅在练琴,也一直在为广大家长答疑。谢谢。

世: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陈:谢谢,再见!

陈学元编译部分乐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