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加播放量网站 -Ins买播放量平台
就在最近,年仅21岁的摄影师Tati Bruening以丝毫不亚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竞选口号的磅礴气势喊出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发泄对Instagram屡屡更新版本、越来越像高仿TikTok的怒火。🔥❌
这张白底黑字的图片,很快获得超过225万次赞。
被粉丝总数接近10亿的Kylie、Kim和Kourtney三姐妹分享传播之后,彻底成为一场从Instagram发起、矛头直指Instagram的请愿运动。
从一个摄影爱好者集聚的滤镜软件,走向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2010年横空出世的Instagram,2022年每月活跃用户已超10亿。
这个陪伴我们12年的网上家园,为什么人人都用,却又屡屡被骂?屡屡被骂,却又绝不回头?
●卡家姐妹们迅速加入抗议
一句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刮起的风波,比预想得更大。
大家对使用体验的抱怨,大抵集中在短视频铺天盖地,削弱了原本的照片分享功能和算法推荐取代了时间轴,强推太多陌生账号这两点致命伤上。
●拒绝伪抖音,还我真哀居!
面对忠实用户的汹涌讨伐,Instagram负责人Adam Mosseri拍了一则视频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点开滑了半天,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的新动态都被挤在了后面,满目所见却是自己根本没关注的推荐内容。这样的感受,也不只是在Instagram才有,相信你我都不陌生。
针对算法这只越伸越长的黑手,Adam诚恳道歉,如果推荐内容是你完全不感兴趣的,只能说我们目前做得还很糟,得继续努力。
换句话说,推荐还是要塞给你的。🤫
●Adam Mosseri回应此次风波
而对于被大呼模仿Tik Tok的Instagram Reels短视频服务,他首先承诺照片分享始终会是平台不可动摇的传统,随后无奈表示:说实在的,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Instagram帖子会变成视频。即使我们什么都不改变,这一切也会发生。
换句话说,骂声再大,短视频还是要做的。🤫
●透过两大平台的顶流对比不难看出,短视频看似饱受争议,却又势不可挡
从更换logo、隐藏赞数、审查系统到频繁改版……Instagram在过去12年里可谓三五不时地站上风口浪尖。不满的声音似乎愈演愈烈,因此而扔下Instagram不玩了的人,却少之又少。
究竟是Instagram店大欺客,还是我们面对社交网络世界的种种红与黑,太过自相矛盾?
第一宗罪
背叛宝丽来
●2010年,Instagram的初始Logo设计
其实,Instagram最初是为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建立的社群,我想提供给他们一个好玩的创作和交流工具,但很快地,随着越来越多人透过它展示生活,本质已经变了。
- Kevin Systrom
你最早用Instagram,是不是也是因为它层出不穷的滤镜选择?
自从2012年被Meta(当时还叫Facebook)重金买下,Instagram在争议之中的扩张之路就从未停息,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的诞生最初是一个小而美的硅谷童话。
26岁的斯坦福毕业生Kevin Systrom,压根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利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的时间自学编程。
●Kevin Systrom
经过仅仅8个礼拜的开发,2010年10月,Instagram横空出世,第一天就吸引了25000名初始用户。
Instagram的名字取自即时(instant)和电报(telegram)两个单词。初心尚在的Kevin Systrom以即时成像的宝丽来相机为灵感,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照片分享就像传递电报消息。
●Polaroid Land Camera 1000相机
事实上,Instagram的原始logo,近乎分毫不差地致敬了1970年代诞生的Polaroid Land Camera 1000相机。正因如此,在2015年之前,Instagram仅支持1:1的方形照片。
从烟灰蓝的主页配色,到1950年代的蜷曲字体,复古基因深入骨髓,正如开发者所期待的那样,Instagram最早的受众是一批对审美相对敏感的图像工作者。
●你怀念这一抹熟悉的烟灰蓝吗?
Instagram真正引发众怒的一步棋,是在2016年全面更换logo,彻底清除了多年如影随形的宝丽来审美,以表示摆脱照片编辑器昔日定位的决心。
在创造这个扁平简洁的新logo之前,Instagram曾邀请员工们在5秒之内凭借直觉画出Instagram图标,几乎所有人都画了彩虹和相机镜头。于是抛弃什么、留下什么,似乎并不困难。
●2016年,引发网络千层浪的视觉升级
●事实上包括未正式上线的内测版在内,Instagram的logo变化可谓花样百出
这个沿用至今的渐变色logo当时承受了网络上一边倒的嘘声,但事隔6年回头看去,抛除情感依恋的主观因素,这其实是个正确决定——它再也不仅仅是为你的自拍套上滤镜、调节明暗对比度的美化工具,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交网络。
设计背负着前瞻的使命,却不是万能的魔法,不可能一瞬间讨好所有人,做减法背后也是大量思考与心血的凝聚。
●原本充满1950年代风格的标志性字体,也经过了细微的调整
2020年,正逢Instagram的10周岁生日,为了照顾大家的怀旧情结,Instagram特别上线了换回宝丽来logo的功能。看着凹凸有致、过于具象的旧日视觉,你可能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但喝彩也好,抱怨也罢,Kevin Systrom已在2018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Instagram,而Instagram依旧步履不停。
第二宗罪
被污名化的Ins风
●遥想2010年代初,Instgram食物摆盘俯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众艺术门类
发Twitter总要思考自己该说些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发图片简单多了。
- Kevin Systrom
别说你不记得,龟背竹、火烈鸟、牛油果奶昔、《KINFOLK》杂志……这些今天看来年代感浓厚的生活方式元素,都曾是若干年前被我们称为Ins风的具象材料。
易于模仿,且短时间内变得无处不在,总会遭来反噬与厌倦。Ins风也恰是这样一夜间西学东渐,遍布手机壁纸、淘宝卖家展示、心灵鸡汤配图、咖啡店宣传,随后被迅即抛弃的。
●被污名化的Ins风是我们的一页集体黑历史,却也定义了一种容易打造和复制的家居风格和拍照手法
但毫无疑问,Instagram的确是21世纪以来唯一真正不断衍生出风格趋势的平台。
如果《穿Prada的女魔头》发生在2022年,潜伏在大众背后用一双眼左右流行的恐怕绝非Meryl Streep,而是Instagram。
●一夕之间把Zara打得落花流水的中国快时尚独角兽品牌SHEIN,在Instagram上拥有2500万粉丝,所有单品几乎都是以大数据计算如何受欢迎、高点赞的思维诞生的
即便你从不使用Instagram,你买的衣服配饰依然极有可能从这里的蝴蝶效应开始。100个博主标注Barbiecore,顶多是一小群粉色时尚邪教;但当1000个博主开始这么做,它就成了今夏最热。
当设计师、品牌、买手纷纷进入Instagram,他们不再透过昔日投放在杂志内页的印刷广告,间接试探着受众的审美神经,而是直接和他们产生对话,接受褒贬——当然代价就是,跟随任何风吹草动,留言区时刻可能真实得有点失控。
●在Instagram上成长起来的Jacquemus,成功地向Z世代贩卖一种半臆想、半真实的南法夏日生活图景,虽屡被质疑实物质量较差,热度仍然高居不下
以Jacquemus为首的网红设计师应运而生,他们在Instagram上坦然地把度假、恋爱、家庭,和自己的设计、秀场、大片混为一谈,获得奇效。
诸如Diet Prada这样的评论纠察账号也应运而生,毕竟以Suzy Menkes为首的老牌时装评论人仍是心气颇高的新闻工作者,没兴趣也没立场做那么多抄袭对比图、病毒式流行的meme来娱乐众生。
●Diet Prada取代了严肃高冷的知识分子式时装评论,以轻松诙谐、饱含讽刺的时尚奶头乐内容游走在Instagram上
如果说每天都有大量言论、观点翻涌的Twitter,是我们网上冲浪的吸烟室,Instagram则更像始终被第一眼视觉所主导的个人橱窗。
有了橱窗,何愁营销?无论家居还是时装、大集团还是独立厂牌,得Instagram者得热度,一点都不夸张。
●为了巩固时尚属性,Instagram背后母公司Meta为虚拟形象推出了专属时装系列,图为身穿Balenciaga、Prada和Thom Browne的Instagram时尚主管Eva Chen和老板Mark Zuckerberg
你认识Eva Chen吗?纵观所有社交网站,恐怕只有Instagram会设立这样一位在真人秀、时装周街拍里无孔不入的时尚主管,她的slogan非常直白明确:每个设计师都该经营Instagram帐户。
有人狂热,就一定有人当逆行者。连夜清空Instagram成了流行文化中一种以退为进、无声胜有声的手段,天后发专辑要清空Instagram,品牌换创意总监也要清空Instagram……
●刚刚发行新专辑的Beyoncé也依照天后惯例,玩了一把Instagram失踪大法
时尚漩涡中心的主角们也各执一词,比如Haider Ackermann就在《Numéro》的专访里批判道,Instagram太无趣了,人们太把它当一回事了。设计师为了受人尊敬,必须拥有大批粉丝,这很令人担忧。
你可以玩,也可以不玩,还是Phoebe Philo当年的话更拿得起放得下一些:如今最有风格的一件事是,Google都搜不到你。
第三宗罪
崇拜与嫉妒的温床
我身边的人也对Instagram深感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完美生活的样子放在网上,比如朋友很多、每晚出门玩乐、花很多钱、时刻都很瘦……永无止境的清单。
但这些压力真的仅仅源自Instagram吗?人们不断思考着我该和大家分享生活的哪一面?我够酷吗?我朋友做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
- Kevin Systrom
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人,都挤在Instagram上。互赞和互粉,成为当代最基本的无接触礼仪。
无论你过完了多么糟糕的一天,打开Instagram,别人动态里的天气永远阳光灿烂,泳池、草地和海边的生活取之不尽,似乎天底下没人需要操心工作。
每个名流都在挥动手指支持bodypositivity,但他们又都挺着平坦到惊人的小腹,对着镜头咬住热量炸弹般的乳酪披萨。🍕
●卡戴珊一家人人都是Instagram重度依赖者,也是无数Instagram争议的漩涡中心
新鲜出炉的小圈圈永远旋转不停歇的Instagram Stories是怎么诞生的?
当Instagram所崇尚的经过修饰的精致生活面向走向饱和时,大批年轻人在Snapchat上收获了(看似)更即兴、随意、粗放的使用体验,而Instagram Stories几乎原样复制了这种实时分享的玩法。
●Snapchat VS Instagram Stories,高度相似到令人神经串台
初衷明明是只在网络上短暂拥有24小时生命的Instagram Stories,慢慢又被大家创立琳琅满目的专辑,从而永久保存起来,可谓买椟还珠。
●几乎没有任何名人的Instagram Stories会真正乖乖在24小时后蒸发,反而成了首页最抢眼的战利品
为了把社交氛围引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向,Instagram也提供了隐藏每条帖子点赞数的功能,企图消解人类本能的比较欲。
可是,粉丝数赫赫写在主页顶端,一个100粉丝的账号和100万粉丝的账号,即便都隐藏了赞数,又可以遮盖什么呢?
●从头到尾都非常自相矛盾的隐藏点赞数功能
我们似乎永远在想尽办法铲平网络世界里因为名气、财力、样貌而带来的不平等,表明自己无所谓红与不红。但每逢年底,大量用户依然会兴致勃勃地晒出点赞数最高的9条帖子,作为一种自我总结。
无论是顶级明星P图被揭穿引发的热议,意见领袖们卷入虚假宣传的官司,还是Instagram上无声的攀比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些被自然而然清算在Instagram头上的罪行,其实也是人类一直未曾解决的阴暗角落。
●看似生活风光无限的Bella Hadid,也一度晒出崩溃哭泣的自拍,和她的5000万Instagram粉丝分享她内心的挣扎不安,告诉他们:社交媒体不是真的人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笃信科技是救世主,但最近几年,随着现实生活逐步崩坏,我们开始对科技的内在模式感到愤怒。
对此,Instagram的创始人戏谑道:人们终于意识到什么是真实。曾经每个人都认为,科技解决了世上所有问题,现在大家才意识到,硅谷做出来的这些社交媒体,就和任何一间大型购物中心一样,并不是慈善事业。
🔥
有Instagram陪伴的12年,
你觉得世界更好还是更坏了?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
原因大概率也不在于Instagram。
社交网络是游乐场、生意经,
但永远不会是你的真实人生。
玩就玩得尽兴,
走就走得洒脱。
关于Instagram你有什么想说的?
留言告诉我们吧!
编辑 - S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