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公告:
欢迎来到CL境外营销平台,平台经营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Twitter粉丝、点赞、播放量服务、客服微信:coolfensi 24小时在线欢迎咨询购买!

Facebook买播放量平台--Facebook涨粉丝

首页 Facebook   作者:coolfensi  2022年10月11日  热度:79  评论:0     
时间:2022-10-11 9:17   热度:79° 

本周一,英美的新闻媒体,曝出了一篇与Facebookfacebook相关的大新闻。

报道称,一间名为Cambridge Analytica牛津预测的统计数据挖掘子公司,透过为facebook网络平台合作开发的个性小软件系统,播种了少于5000万的使用者统计数据。

因此,借助这5000万使用者,操纵者了2016年的英国总统大选

(图源:Telegraph)

大概意思就是,这个子公司针对每个使用者的特点,尤其是那些偏中立不知道投谁的选民,投放洗脑政治新闻,进而最终将川普推向总统大选胜利。

(图源:Telegraph)

借助大统计数据给人洗脑?还影响选举?小小的一个facebook账号也能搞出这么多事儿?比起波澜诡谲的政治斗争,俄罗斯阴谋,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我更在乎的是这个案件背后隐藏的大统计数据危机。

先给大家讲一下,它们如何抓取使用者信息,又是如何操纵者总统大选的大概过程:

2014年夏天,这个子公司和一位牛津的研究人员合作,展开了一项研究,抓取了大约32万使用者的核心统计数据,这些使用者的喜好,个性和交友圈信息,一览无遗。

(图源:YouTube)

在新闻媒体披露的内部交流邮件中显示,各种使用者信息从性别到智商,从政治倾向到工作信息,甚至脸使用者是否自律严谨,都能够一一预测出来。

(图源:NYT)

具体如何操作,都基于牛津大学研究人员Kogan合作开发出的一款,基于facebook网络平台的个性测试小程序这是我的数字生活。

Kogan和他的团队,以学术研究为名义,向参与测试的人,有偿征集所谓的测试答案,还在网站买广告位,推荐此款小程序。

实际上,在回答个人个性隐私的问题时,进入测试后,每一个使用者,都必须向第三方授权自己的facebook信息。似乎是一个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画面,好像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图源:Facebook 示意图)

第三方,就是Kogan所代表的小程序背后的牛津预测。而授权的信息,不仅仅是参与测试使用者的朋友圈信息,还包括他们朋友的资料。

据估计,每一个使用者都会带来额外的160位朋友的信息统计数据。

测试结束,他们拿到了接近32万个原始使用者统计数据,然后每人至少160的好友,32万*160 = 5100多万!

这是个庞大的数字,2016年英国总统大选总有效票数也才1个多亿多一点,这5000万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图源:FB)

(图源:Social)

得到这些统计数据的牛津预测,建立了大型的预测模型,逐个预测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和政治倾向。

这也被他们称为Personality profiles个性资料。在这些资料里,使用者的教育信息、地理位置、喜欢的页面、情感状况、工作状况等都一一被记录下来。

接下来,便开始了定制化的洗脑过程。川普的竞选团队,从facebook的广告,和新闻推送计算出发,将有利于自己的消息和新闻定向,推送给潜在选民。

不知道投票给谁?Okay,给你推送希拉里的负面新闻,植入希拉里不行的概念。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希拉里是赞同接纳难民的,

如果据统计数据判断,一个使用者他经常点赞批判接纳难民的相关内容,或者从该使用者的交往人群,信仰等线索蛛丝马迹,大概推断此人反移民或者不支持接纳移民,

那么对他的主页频繁推送希拉里接纳移民的观点新闻,势必会让该使用者产生对希拉里的反感。

(图源:Facebook)

喜欢耸动新闻?没问题,专门给你发送震惊类的内容,一次管饱。

(图源:Facebook)

当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每天被推送阅读这些定制类的新闻时,你很难说他们不被影响。在大统计数据帮助下,川普团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选民,这也成了他登上总统之位的强效助力。

(图源:NYT)

这一切,直到本周一,才被牛津预测的前员工Chris Wylie揭露给公众,震惊世人的同时,也把facebook打的措手不及。

除了小扎被各种质问以外,facebook首席安全官决定辞职,英美的法律机构也纷纷计划问责。facebook的股价也在一天之内暴跌,小扎的身价缩水了60亿美元。

事实上,Facebook这种事,影响的不止是选举这样的大事件。大统计数据还在操纵者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得谈谈大统计数据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大统计数据就是借助海量信息,找到其中不易被人察觉的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的预测方法。

想要从大统计数据中获利,离不开收集和预测信息。收集信息早已过了大张旗鼓搞调查的时代,现在的统计数据子公司,已经都能做到无声无息地了解我们的生活。

这些子公司做的第一步,就是收集统计数据。

我们在网络上的所有行为,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浏览,都将成为被记录预测的统计数据。

(图源:uxpassion)

当代人手机电脑不离手,只要连接了网络,我们就在留下痕迹。

搜索引擎成了我们联通网络的大门,每次搜索,都会被看门的统计数据子公司,记录下我们往哪个方向走。

(图源:elegenttheme)

搜索过游戏,就给你推荐游戏;消费过护肤用品,就给推送同类型产品;转发过汽车新闻,就给推荐汽车。

这种借助cookie搜集统计数据的方式,其实不是很新的技术了。最早的cookie在1994年就被设计出来了,最初只是想让使用者在自己的电脑上,记录访问服务器时的状态。

现在的cookie也是一样的功能,大家访问购物网站的时候,网站在你的电脑上记录下你浏览的信息,再次打开这个网站时,网站就可以读取cookie了解到你之前做了什么。

比如有东西加到购物车还没结账,再进入网站时购物车自动恢复,或者看的小说看到一半,再打开网站时自动找到上次读到的位置。

(图源:machinedesign)

本来这项技术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让大家浏览网站时,不需要一次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然而,这个技术被广告商盯上了,掌握了我们网上的一举一动。

透过读取cookie,广告商可以知道我们看过什么网页,看了多久,操作到什么地步。

除了读取cookie,统计数据子公司还会收集使用者的个人基础信息、点赞、社交圈、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就是Facebook这种子公司从我们身上拿到的资料。

集齐了他们需要的信息,这些子公司就开始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预测。

这个预测的过程,叫做使用者画像。

用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资料,配合使用者在网上的浏览信息建立模型,用模型运算预测使用者可能发生的行为。

(图源:sdtimes)

比如使用者最近发了一大笔奖金,平时又在浏览包包,通讯录里还新加了几个代购,这种条件就可以预测使用者买包的概率相当大,符合买包人群的普遍行为特征。

广告商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就可以预测我们可能会买什么,进行定向投放广告。

报姐在工作室里调查了一下小伙伴的手机,不同的年龄,婚恋情况,手机型号,学历的人群的确会收到不同的广告推送。

比如,这就是一个工作室里玩游戏,有驾照的男生近期收到的定向广告:

然而,这种推荐算法还只是初级,现在的子公司收集信息,预测统计数据的能力已经进化到让人防不胜防。

它们不仅想知道我们搜索了什么,还想了解我们的各个方面。

(图源:xenlife)

乖乖让使用者交出个人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又不是傻子,凭什么给这些子公司我们的资料。

但是事实证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搞到统计数据,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哄得使用者乐呵呵地自己奉上隐私统计数据。

像牛津预测给每个使用者5块钱,使用者不仅把自己的东西都交代了,还给了他们权限去了解自己的朋友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曾经为了返券优惠,提供额外资料给某些app呢?

(图源:metrokids)

虽然是有不少人意志坚定,不为这种小恩小惠所诱惑。即便如此,依然会被统计数据子公司,用各种方法抓取走你的信息。

比如,某大名鼎鼎的情色网站,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内容丰富,更因为它去透过各种办法收集使用者信息,从海量片源中,精准推荐使用者爱看的片子。

(图源:socialunderground)

除了记录搜索和浏览历史,这个网站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点子获得使用者的偏好信息:看使用者观看完后是否关闭窗口。

一段视频播映后,没有快进快退,窗口也没相关闭,说明使用者对这段影片是满意的,正在忙,腾不出手来关闭…

就这样,用着各种各样,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办法,个人信息就被搜集走了。不仅是我们的名字年龄,点赞、消费习惯、出行习惯甚至作息时间,都会被收集。

信息越多,透过统计数据模型预测出的结果越准确。他们甚至可以根据之前的消费记录,爱好、人脉和消费能力,预测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在未来会产生的消费需求。

(图源:sciencebusiness)

这些,借助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进行精确投放,已经让人不适。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还有些技术像是幽灵一样,冷冷地监听窥视着我们的生活。

而这个释放这个幽灵的魔盒,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机权限

手机系统设计的时候,为了避免使用者信息泄露,同时又防止限制过多,有些app不能正常使用,提供了权限这个概念。

照相的app需要使用摄像头和存储照片的权限,导航app需要定位的权限,由大家决定让不让app使用这些功能。

于是,就有些子公司把搜集信息瞄准到了这些app上,他们做一个软件,就想把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都得到。授予手机上app一些本不需要开的权限之后,它可以随时监测我们的位置,我们的通讯录,甚至我们的短信和电话。

那么简单说,权限就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一切资料的钥匙。

这两天在Reddit上有一个讨论:在Facebook上曾经受到过什么让你觉得毛骨悚然的推荐?

其中就有这么两条:

FindingMoi有个事,不是FB但也非常恐怖:我男票买了一个电脑椅,对他来说有点小,他提到有个大一号的款,但是更贵,所以他不换了。然后当我打开手机,我就收到了一个广告,给我推送了那把大一号的椅子!正好是我男票喜欢的颜色!(有8个颜色选项,给我推送的是蓝色款,就是我男票买过的颜色!)

Two_kids_two_pugs:这事也发生在我身上,一次又一次。有一次,我和我丈夫讨论要不要买一个黄色厨房搅拌器。我都没有搜,或者添加到购物网站的心愿单里。但当我打开APP,跳出来的就是那款黄色搅拌机!

除了千方百计窃取使用者信息,定制个人推荐,精准投放,统计数据还在默默地把我们划分为三六九,无情杀熟。

前段时间,有微博网友发现,在使用订机票、订酒店,打车、买电影票,叫外卖这些互联网网络平台服务时,老使用者常常需要比网络平台新使用者支付更高的价格。

类似的情况还有:

根据出行路线记录,同样路线和车型,老使用者要比新使用者贵上六七块;

选机票,看电影这种票务服务,选好后取消再预定,价格立涨甚至翻倍;

搜索比价以后,能看到的产品选项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商家想让你看的那几个;

(图源:微博)

这种大统计数据杀熟,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这曾经在经济学上,被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垄断者无法了解,每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然而现在大统计数据,却为一级价格歧视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就像是,我们开始说的那样:大统计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在大统计数据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赤裸的,待宰羔羊。

(图源:linkedin)

这次Facebook操作选举的事件,只是揭露了大统计数据时代危险的冰山一角。

原来,我们看到的世界,不过是大统计数据为我们精心定制的一隅天地。

大统计数据,不止了解我们,掌握着我们一切的信息,能给我们安利心动的产品,提供我们需要的服务,还能让我们觉得我们看到了想看的一切。

(图源:executivestyle)

大统计数据挖掘出我们的三观,网络平台可以按照我们的三观偏好推送信息。

当我们毫不设防,我们的视野被控制在大统计数据为我们预设的轨道里,小到消费购物,大到政治宗教,我们最终沦为大统计数据的提线木偶。

(图源:inc)

前不久,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里有这样一幕:虚拟人Joi让K感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爱。

但影片最后Joi的广告却出现了一句,让人类害怕的话,Everything you want to hear 说你想听到的一切

(图源:thefilmmagazine)

了解你,洞悉你,甚至比你自己都清楚你。

大统计数据时代,我们还有何处可逃?

Source:

https://www.cnn.com/2018/03/20/politics/facebook-cambridge-analytica-key-players/index.html

https://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amridge-analytica-scandal-how-facebook-works-harvesting-data-politics-trump-brexit-a8264051.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20/business/ftc-facebook-privacy-investigation.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17/us/politics/cambridge-analytica-trump-campaign.html

http://www.bbc.com/news/uk-4348097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19/technology/facebook-cambridge-analytica-explained.html

https://newsroom.fb.com/news/2018/03/suspending-cambridge-analytica/

https://www.buzzfeed.com/ryanmac/these-men-helped-create-cambridge-analytica-here-is-their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18/mar/17/data-war-whistleblower-christopher-wylie-faceook-nix-bannon-trump

没看够吧?点这试试!